珠峰脚下、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年楚河畔,在被誉为“西藏粮仓”、果蔬之乡的日喀则市白朗县,有一座占地1600余亩、总投资4.47亿元的大型田园综合体——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
走进博览园,温室大棚里瓜果飘香、暖意融融,农展厅里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一览无余,采摘馆里可以观光体验采摘果蔬的乐趣……
博览园内蔬菜种植一角。王昊魁摄
博览园内蔬菜种植一角。王昊魁摄
在博览园,白朗县县委书记陈昊介绍,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全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全县7000多户中有3200多户直接参与到蔬菜产业之中,种植面积达1.44万亩,今年产值预计达2.6亿元。3200户群众仅依靠蔬菜产业,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2017年白朗县在全自治区比较早地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
白朗县委书记陈昊正在介绍情况。王昊魁摄
白朗县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资源匮乏、基础薄弱,农牧民占93.4%,经济结构单一。当地大多数农牧民群众一辈子就吃土豆、萝卜、白菜,其他蔬菜既不认识还存在误解:叶子菜不就是给牲畜吃的吗?人怎么会吃这种东西?
虽然海拔高,但光照好,昼夜温差大。2000年前后,山东的援藏干部认识到白朗这一有利条件,在三分地大小的大棚内试钟蔬菜成功。很快,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在山东济南援藏干部辛勤付出及当地干部群众努力下,白朗县蔬菜瓜果规模逐步扩大,品种越来越多,当地农牧民的饮食习惯也发生颠覆性改变。
然而,大棚蔬菜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偏小偏散,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优质经营主体,尚未形成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扶贫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保障。请援藏干部争取山东农科院支持,制定高水平现代农牧业总体发展规划;请国内一流农业专家牵头,制订“十三五”扶贫产业项目规划、蔬菜产业发展等专业规划;根据扶贫产业发展重点建立招商项目库,引进山东蔬菜产业控股集团等企业进驻,参与扶贫产业发展……白朗县一步一个脚印,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现代农牧产业等扶贫产业,逐步走出一条特色脱贫致富之路。
2016年10月,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正式开工建设。博览园负责人孟德利介绍,截至目前,博览园区建有高效玻璃温室8个,现代温室大棚128个,年产绿色果蔬2000万斤以上,产值5000万元以上。目前,园区共吸纳当地临时用工16500人次,兑现工资1700万元。
博览园大棚内正在生长的西瓜。王昊魁摄
博览园一角。方莉摄
陈昊介绍,博览园通过引进内地种植能手70人,采用“一对一”“手把手”“点对点”技术帮带的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实现长期就业1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人,年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累计为199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兑现产业分红资金277万元。
见到潘多时,她正在园区农展厅进行花卉管护,这个来自白朗县洛江镇洛江村的姑娘,一家曾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3月潘多来到博览园工作,从学习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开始,一步一步成长为小组长,管护着农展厅20多种蔬菜、50多种花卉,工资从刚开始的三四千元提高到现在的5200元。
潘多正在博览园农展厅内工作。方莉摄
“和我爱人都来了,他负责维修大棚。”宗吉腼腆地说。她的婆家在甘肃省天柱县,娘家是西藏白朗县。一次偶然的机会,宗吉回老家探亲时,发现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拔地而起。宗吉决定留下来,还动员丈夫来到白朗县。“我来了3年多时间,西瓜、西葫芦、西红柿等种植管护技术已经很熟练,收入也不错。”
宗吉正在西瓜大棚内工作。方莉摄
2016年9月,来自山东寿光、有着32年蔬菜种植经验的张德泉,受博览园负责人孟德利“邀请”来到白朗县。“刚开始高海拔缺氧、生活不适应,真没想待多长时间,但现在觉得有意义,跟我一组的有40多个人,把菜种好、技术教授好,品种丰富起来,质量提升上去,让当地群众吃上更多更好的新鲜蔬菜。”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们家已经脱贫。”对于未来,潘多有着清晰规划:“要好好学习种植技术,将来租一个大棚种菜,相信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昊魁 方莉 尕玛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