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峡门乡白家山村绿树掩映,风景优美,这个坐落于崆峒区南部大山深处的村子已于去年脱贫摘帽,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却从未停歇。

“5月19日上午,联系朋友带无人机航拍旧村部,为编制脱贫产业示范园规划收集资料;下午到马小军家的土蜂养殖场走访,了解土蜂蜜生产情况......”

驻村帮扶干部王笳舟匆匆填了帮扶工作日志,便与队员张永雷、谯良钰商量起村里新办的绿色生态农民养殖合作社运营情况。

1591004115269024048.jpg

两年前,王笳舟还是兰州大学一名行政干事,2018年7月,他被组织选派到崆峒区担任白家山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面对乡村陌生环境,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部分群众不信任理解等困难时,心里也打过退堂鼓。但是生性倔强的他最终坚持了下来,他在朋友圈里曾发过一段文字:“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有责任让老百姓过上富日子、好日子!”

40岁的村民马小军拥有多年养蜂经验,是村里的养蜂能手,经他培育的蜂蜜质感醇厚,口感香甜,苦于资金短缺,规模小、产量低,卖不出好价钱,他听说村里来了兰州大学帮扶队,就找上门求助。

马小军的愿望成了王笳舟带动村民搞产业扶贫的切入点。2019年9月,他为白家山村申请的25万元小养殖项目获批,规模化养蜂、养鸡成了现实。

1591004123977012645.jpg

养殖的问题解决了,可村里的“土宝贝”往哪卖,成了摆在眼前的问题,为此,王笳舟联系到了兰州大学,经过沟通,兰大教职工支撑起了村里养殖产品销路的大后方。

如今的白家山村真正实现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全村有27户群众发展起了肉牛养殖,牛存栏从最初的150余头达到现在的320头,年收入80多万元;有11户贫困群众建起了林下养鸡场、土蜂养殖场,预计年收入可达到70余万元。

1591004132642080330.jpg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药方”之一。两年来,王笳舟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对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公益项目和其他社会帮扶力量,为白家山教学点捐赠价值3万余元的爱心书包、图书和课桌椅、文体用品,为崆峒区部分山区学校捐赠价值4.4万元的11台净化饮水机,为峡门回族乡关梁小学及辖区内所有教学点捐赠价值3万元的100套学生过冬棉服;对接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兰州大学教育扶贫奖助计划”,为贫困户子女资助20万元助学资金,精准助力教育脱贫。(甘肃农民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