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两个重要任务,一个是确保粮食安全,一个是积极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阜阳市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涌现出一批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已成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阜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和2018年年快报相关数据为基础,对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纵观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代的不同和形式的变化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前阜阳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超一半,是一个以粮、畜传统产业为主要支柱的农业大市,农业收入是主要的财政来源;进入21世纪后,阜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二是小农生产向农业产业化转型发展,当前更是由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加快向高质量发展。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化进程加快

2006年阜阳粮食总产量低于百亿斤,2008年首次突破百亿斤大关,2011年以来一直稳定在100亿斤以上,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11.4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现代化机械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小麦机耕、机播和机收的比重分别达到99.1%、93.2%和99.6%;玉米机耕、机播和机收的比重分别为87.4%、98.8%和83.1%;稻谷机耕、机播和机收的比重分别为97.0%、50.0%和99.4%。

(二)结构调整成效初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量涌现

阜阳市紧紧围绕城市米袋子、菜篮子、餐桌子,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2016年全市经济作物面积24.6万公顷,蔬菜面积16.5万公顷,比2006年分别增长176.4%、57.1%;蔬菜总产量达628.5万吨,瓜果类总产量96.9万吨,分别增长86.7%、75.2%;肉奶蛋和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为70.7、10.8万吨,分别增长10.8%、6.9%;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日趋明显,基本上形成了北部中药材、肉禽,中部禽蛋、特色蔬菜,沿淮优质稻米、优质牛羊等区域生产格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速发展,截至2016年末,全市流转土地14.1万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21.8%,其中农业经营单位6.3万公顷,规模农业经营户3.8万公顷;农业经营单位达到13845个,比2006年末增长22倍;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乎从无到有,2016年末达到7602个,被农业、林业等部门认定的示范社1032个。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8年末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0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8.5%,产值达789.4亿元,2006至2018年年均增长22.0%;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91家,省级57家,国家级2家,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72家。在一大批“龙头”的引领下,全市已形成稻米加工、食品加工、脱水蔬菜加工、柳编加工、中药材加工等9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市50亿元以上加工集群5个,5亿至50亿元加工集群4个。

(四)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项目步入发展期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2006年至201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年均增长63.5%,新建农村居民定居点843个,新改建农村公路3908.9公里,新增1366条村通硬化路;2016年末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9.5%,比2006年提高了45.4个百分点; 2018年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69个,计划总投资216.4亿元,一批如阜南联美“食用菌”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临泉县四方红薄壳山核桃三产融合示范区、淮上草原现代草牧业示范区建设、界首市马铃薯绿色产业发展等优质农业产业化项目快速推进。

二、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实现途径实例分析

经过近年的发展,阜阳市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以蔬菜、水果、中药材、牛羊肉等为主的特色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兴起,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以部分数据和实例对阜阳农业产业化主要实现途径进行分析。

(一)主导产业带动型

——粮油生产加工产业。在促进“百亿粮仓”向“千亿厨房”转变的战略目标指引下,阜阳优质粮油加工及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粮油深加工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8年末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42家,年产值198.5亿元,涌现出一批如:“海泉粮油”“金禾面粉”“盛和麻油”“九珍食品”等重点以小麦、芝麻及玉米淀粉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粮油生产深加工龙头企业。

——中药材生产加工产业。长期以来,阜阳医药生产在全省占有突出地位,近年来又有悦康药业、贝克药业等企业加盟,大大增强了阜阳医药产业生产能力、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截至2018年末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52家,年产值69.6亿元,随着医药市场的发展,农村中药材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2018年达到8197公顷,形成了以太和县、颍泉区为产业集聚区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二)特色产业带动型

——肉羊养殖。临泉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肉羊养殖,加快中原牧场项目建设,依托绿色肉羊品牌,共申报牛羊及其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22个,已通过认证12个,并以此带动行业品牌发展,重点扶持规模养羊场建设,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激活农村经济。

——特色马铃薯种植。“界首马铃薯”是界首市自主培育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界首市大力发展现代马铃薯产业,以安徽丰絮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施建设总固定资产投资为5.9亿的马铃薯绿色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建设马铃薯绿色种植基地3万亩,以及马铃薯保鲜库和全粉生产线,并成功上榜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品销往广州、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合肥等大中城市。

(三)以“捡回另一半农业”为主题的农业产业带动型

——高值化利用让秸秆涨身价。近年来阜阳坚持以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市场化、产业化为主线,持续推动秸秆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转化增值水平。如安徽皖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在颍上投资的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利用阜阳生物质资源丰富等多重优势,每年可消耗农林废弃物30万吨以上,并带动形成农林废弃物收购、储存、运输、深加工产业链条,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可输出清洁电能2亿千瓦时,替代节约标准煤5万吨;中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阜南县投资建设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可以实现年产60万吨有机肥,将制备生产沼气后的秸秆有机液作为基肥,生产秸秆有机液肥,年消耗300万吨农林废弃物。

——畜禽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工程。引导规模养殖场在生产、生活用能中加大沼气或沼气发电利用比例,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龙头企业围绕有机肥加工、无害化处理、再生饲料等产业链条实现变废为宝,如阜南联美农产品有限公司在阜南县投资的“食用菌”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使用先进设备将畜禽废弃物加工成食用菌基料,实现了集食用菌研发、种植、包装、加工、分销为一体的生态可持续和资源可循环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

三、当前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阜阳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龙头无基地或有基地无龙头矛盾突出,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深化

从数量上看,阜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并不少,但规模和辐射力还比较小,有基地无龙头或龙头不大、有龙头无基地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从全市当前农业生产基地发展情况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在数量上、规模上都还不够,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对农产品品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龙头企业的主要加工原料要从省外、国外购进,如:界首市华宇纺织有限公司的主要原料来自于山东、湖北、河南等地,安徽强旺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主要原料来自国外、浙江等地;另一方面从龙头企业情况看,龙头企业数量少,支撑力和拉动力不强。截至2018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类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仅57家,产值超10亿元的仅5家,大型龙头企业在整体上数量偏少,带动作用不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如安徽颍泉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项目因颍泉区无一家猪肉加工企业,项目未达到预期效益,而出现停建现象。

(二)基础设施投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产业不能得到根本发展

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突出表现在:路网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村电力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较慢,农业信息化水平低。如在水利方面,2016年末,全市有喷灌、滴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29万亩,仅占全市灌溉耕地面积的3.6%;农业信息化水平低,生产资料供应、优良品种繁育、产品销售互相脱节,农民很难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风险加大。

(三)用地难问题突出,部分农业产业化项目进展缓慢

从设施农用地看,为严格保护耕地,流转基本农田发展设施农业的企业无法获得设施农用地,一般农田可用于设施农用地的指标也难用于产业项目。从建设用地看,一些宅基地和农房长期闲置空置,无法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用地来源。如阜阳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前后开工建设的年出栏100万头优质肉猪养殖基地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年产36万吨饲料加工项目(计划投资1.1亿元),因项目用地属性问题,进展缓慢,甚至长期处于停工状态。

(四)农村高素质人员和科技人才不足,“用工难”问题凸显

尽管近年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阜阳也在不断加强培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力度,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弱。2016年阜阳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为247.1万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为51.3%;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仅为6.8%,大专及以上只有1.9%。目前阜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科技难以引入农业生产,众多下乡企业也面临技术人才不足、“用工难”问题,如安徽骏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有机及富硒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就因“用工难”问题项目长期处于半停工状态。

四、加快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针对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可围绕“规模、品牌、市场、效益”这四个环节,通过龙头优势企业、特色品牌基地、网络大数据信息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加快阜阳农业向现代高科技农业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重点大型企业集团引进培育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从利益主体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三大主体,即政府、企业(特指龙头企业)、农户。从政府角度出发,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为涉农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指导,每年可根据企业规模、发展潜力等指标及早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帮助一批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对外积极推介农业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力争使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阜阳,并投资兴建有强大引领作用、辐射作用以及循环农业经济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加大对特色农业品牌基地的投入,重点培育有影响力、名牌产品

龙头企业是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引导其实现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的有效拓展,从价格竞争到品牌竞争的不断转变,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立足阜阳特色,按照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打造优势农产品基地,做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定位;重视生产基地的管理,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使其向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发展,并积极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依托阜阳农校和农科所的技术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此来实现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深入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要紧紧围绕增产增收、提质增收和良种良法相配套,加快现代化农业步伐,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支撑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村道路、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网+农业产业化”平台,开展龙头企业与电商对接,缩短供求距离,降低经营成本,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催生跨区远离市场的田间与餐桌的近态化。

(四)加大对农业的知识、科技投入,努力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有人才的支撑才有科技的进步,才有各项措施的顺利执行与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知识化,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知识化。具体而言,一方面,重视农村教育。毋庸置疑,要尽快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首选途径便是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升农村教育软实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基础教育改善了,才有可能留得住年轻人;另一方面,重视农业技术技能的专业培训,对于农民而言,最重要的是农业技能的相关培训,结合阜阳实际,根据不同主导产业、农民生产过程中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教学安排,努力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