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常言道: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可是,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上坪寨乡坡脚村的养殖大棚内,数以万计的蚂蚱在大棚内欢腾跳跃,生机勃勃。这些蚂蚱是一位80后村民刘琦养的致富宝贝。

【解说】11月15日,记者来到了刘琦的蚂蚱养殖基地,放眼望去,只见60多个白色大棚在地里整齐排开,走近一看,大棚内的地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蚂蚱,场面颇为壮观。

【同期】蚂蚱养殖户刘琦

蚂蚱是草食性的昆虫,夏季主要吃金银草,冬季吃黑麦草。我们养殖这个蚂蚱它有技巧,一般它的养殖周期在两个半月左右,我这个养殖大棚它有两层,第一层是尼龙网,为了防止蚂蚱的逃逸。第二层网是塑料薄膜,可以给蚂蚱增温和防雨。

【解说】80后的刘琦于2013年开始学习养蚂蚱,去到河北成都昆明等地学会了养殖技术,他告诉记者蚂蚱养殖成本比较低,方便管理,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经济效益也不错。2015年返乡后他就与几个朋友一起建起了60多个蚂蚱养殖大棚。因为养得好,见效快,刘琦养殖蚂蚱的事逐渐传开,许多人都来他的养殖大棚取经。

【同期】村民陶秀芬

从养蚂蚱以来,现在的生活跟着越来越好过了,环境条件跟着越来越好了。

【同期】蚂蚱养殖户刘琦

一年的产量大概在4至5吨,每年能够带动十几户贫困户参与养殖,我这边免费提供技术,提供种苗,然后向他们回收统一销售,一般销往当地的酒店山庄,每年的经济效益大概是在40万余元人民币,带动了很多人参与就业,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解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来“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喀斯特贫困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织金县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户们养起了蚂蚱、加工起了雪莲子、养殖生态鸡,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

【同期】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农牧局常务副局长罗廷勇

毕节试验区建设30周年以来,织金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从无到有,特别是在各民主党派的关心下,在全国工商联的倾情帮扶下,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源泉,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过越好。

赵万江贵州织金报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