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铜仁市德江县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建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为了这个梦想,“十二五”德江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进,“十三五”期间仍在为之全力冲刺。
杭瑞高速德江县合兴镇互通
地处武陵腹地、黔东北的德江,“欠发达、欠开发”是基本县情,底子薄、基础差,如何让梦想落到实地变成现实,不仅需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和努力,更需要科学的布局和谋划。
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说,“十三五”期间,德江将突出抓好“大交通、大产业、大教育、大环境”四大支撑工程,扎实推进“大德若水·大美如江”建设,为在黔东北区域领先领跑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德江围绕“四大支撑”工程,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正渐行渐近。
大交通——
“陆水空”立体交通呼之欲出
几年前,德江大胆地说:我们要在德江建设“三高五铁一港口一机场”。那时候,铜仁西部5县连一条高速公路都还没有,难免让人觉得德江的口气有些大。
但是如今来看,“三高五铁一港口一机场”并非是梦想,已经逐渐变成了现实。
建设中的德江县城至共和二级路。
目前,过境德江的杭瑞、沿德等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德江的务川的高速已在建设中;德江(黔北)民用机场场址获国家民航局批复,开工在即;乌江航运德江港口正在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昭通至黔江铁路、涪陵到柳州铁路将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德江建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的梦想也在逐步实现。
此外,投资7亿多元的326国道过境德江段改造已基本完工,德江县城至关口(沿德高速公路德江南站)招投标工作已启动。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石。德江不靠边、不沿海,要建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大交通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十二五”以来,德江县通过大交通引进大项目,以大项目拉动大发展。随着高速、铁路、航空、水运立体大交通体系的形成,将大力提升德江的区位优势,彻底改变发展现状。
打通大动脉,改善毛细血管,这是德江人对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长堡镇马家溪村,一条通往沿河自治县的出境路正抓紧施工。据介绍,由德江桶井至沿河、潮砥到思南、共和至思南的多条出境路建设也将在今年启动建设。
出境路的修建,将大力改善德江与周边区县的互联互通,促进融合发展。
德江高速公路
同时,该县还加大农村公路网络建设,着力打造内部畅通的“毛细血管”网。据统计,该县通村油(水泥)路已达85%以上,今年还将建成通村油(水泥)路10条,全长共计67.5公里。
农村交通网络的建设,改善了农村出行环境,推动了农业发展。荆角乡角口村民唐永英告诉记者,进村的水泥通组路和产业路都在春节前修通了,今年她家的李子在家门口就卖了3000多元。
“大交通,不仅仅是指三高五铁一港口一机场。”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说,它还包括水、电、讯等事关民生全局、事关产业发展的综合基础设施。
近年来,德江县坚持水陆并进,在着力实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快速推进水运和水利设施建设。
2011年,乌江航运800万吨级德江共和港口开工,港口一期工程已完工通航,将为德江建设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优越的水上运输优势。
当前,德江县城至共和港口的二级公路正在加紧施工,项目总投资达5.6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完工。届时县城至港口仅需10分钟车程,使两地实现快速衔接。
重点水利工程加速推进,长丰中型水库蓄水已达674.5米高程,可解决3.98万人和4.14万大牲畜饮水困难。位于龙泉乡的观音滩中型水库已经完工正等待下闸蓄水,大木尧小(一)型水库也即将完工。
德江电力通讯也越来越便捷高效。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电力、通讯投资1.58亿元。
大产业——
发挥特色优势让经济强起来
走进贵州(德江)省级经济开发区内的洋山河集团,天麻酒、天麻含片等多种产品丰富独特。
像洋山河集团这样从事天麻深加工的企业,在德江还有天德农产业开发公司、德天公司、茂强土特产公司等。
德江洋山和集团
德江沙溪乡省级天麻产业示范园,青山环绕,林木葱茏,空气清凉舒适。园区在山林中修建了楼台亭阁,建起了游泳池,开起了农家乐,成为远近游客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游客还能一品天麻做成的佳肴。园区负责人张玉兴告诉记者,园区每年引领群众发展天麻4万平方米以上,能带动近1000名群众脱贫致富。
天麻作为德江的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已在沙溪、高山等地累计种植野生天麻27.5万平方米。
德江要在黔东北区域领先领跑,必须做大做强产业。天麻产业“接二连三”地快速发展,正是德江实施大产业工程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德江因地制宜,坚持围绕特色优势,大力实施大健康、大文化、大数据等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旅游业发展,为实现区域领先奠定基础。
走进德江经开区,厂房林立,生机勃勃。该园区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2012年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贵州德江经济开发区。
德江工业从无到有,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二五”期间,德江经开区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0.2亿元,入驻开发区企业72家,实现就业3500人,全县规模企业从23家增加到65家。
在德江“十三五”规划中,将强化经济开发区综合要素保障,聚焦大数据、大健康、装备制造、新能源、劳动密集等领域,提出争取把经开区培育成百亿元级园区的目标。
同时依托乌江经济走廊、德务高速公路、火车站场、黔北机场等平台,打造现代航运物流中心、仓储中心、临空经济区,承接成渝经济圈产业转移,建成重庆后续产业基地。
该县围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烟叶、茶叶、天麻、核桃、精品果蔬和畜牧、渔业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现代山地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生态化、品牌化、特色化,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转型发展。
德江复兴镇河堡村美丽乡村醉游人。
据统计,德江已在合兴、复兴等地发展茶产业,建成加工厂21家,在枫香溪、高山等地种植核桃19.3万亩,套种蔬菜11万亩,在长堡、潮砥等乡镇发展精品水果12万亩。
目前,德江县按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旅游全域化的发展思路,建设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13个,以点扩面、点线相连,形成旅游全域化的良好态势。
该县按照全域旅游要求,着力完善现代山地特色旅游基础网,构建洋山河、扶阳古城、乌江画廊、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农业公园等现代旅游网络体系,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争取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以上。
据介绍,上半年德江接待旅游总人数96.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6.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3%、46.3%。上半年,德江地方生产总值完成37.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0.5亿元,规模工业产值完成2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23.7%、24.4%、20.8%。
大教育——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新学年临近。德江城北新区投资8亿元建成的伟才学校、引资兴办的洪恩国际幼儿园、县实验幼儿园第四分园等都已竣工,开始为招生做准备。
近年来,德江县在赶超跨越的发展中,把教育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持续动力,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断强化人才支撑,构筑人才高地。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护理技能竞赛
2012年以来,德江县多方筹措投入16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学前教育的普惠性、义务教育的均衡性、高中教育的优质性、高等教育的突破性。
几年来,德江教育发展可谓大事连连、喜事不断。2013年引资15亿元开工建设占地1200亩的贵州工程职业学院,于2014年已面向全国招生;2015年9月,乌江农林经济学院落地德江办学。
一个县,有两所大学,让人们对德江刮目相看。该县第三所大学武陵医学院也在积极筹建之中。此外该县中等职业学校和煎茶中学还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
“教育必定成为德江建成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也必将为德江未来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德江的干部这样认为。
数据显示,该县今年本科上线1957人,其中一本425人,人数、分数都创历史新高。
该县教育局局长郑刚介绍,近年来从该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医护、幼师专业学生,不仅满足本地卫生事业、幼儿教育发展需要,也带动了一批家庭实现了教育脱贫。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
目前,贵州工程职业学院、乌江农林经济学院根据德江及周边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开设了高级护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该县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人才型、知识型社会结构得到显现,一些社会青年主动报名参加成人函授学习,通过提高能力水平纷纷到民办企业单位实现了就业。
近年来,该县还围绕大教育工程,加快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完善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和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体系,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
大环境——
让生态好环境美生活质量高
在德江县城,看得见青山、摸得着绿水,听得见蝉鸣和鸟叫。每天傍晚,玉溪河畔华灯初上,成群出行的市民熙熙攘攘,有的随着音乐欢快舞蹈,有的拿着手机捕捉夜景。
近年来,德江县围绕建成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实施大环境支撑工程,“大德若水、大美如江”的城市形象轮廓初现,让人眼前一亮。
该县按照“一城三区五中心”和“南连北拓中改西扩”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城市布局,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短短几年里县城建成区面积从7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从8万增加到20万,城镇化率从25%提高到53%。
绿意盎然的德江县城
不仅城在变大,城市环境也在改善。该县按照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十二五”期间,德江县城镇绿化率由28%提升到43.7%。
“县城到处是绿色,就连我们住的楼里都建起了花园,很漂亮。”家住德江世纪文化城的陈老太说。记者看到,该小区利用楼层上的空地,种植绿树花草,犹如一个公园。
不仅城市在变美,德江的城市品位也在提升。该县先后建成人民公园、大犀山山体公园、高家湾城市农业公园,还修复了千年扶阳古城等,让山水神韵与现代城市有效切合,让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伴相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德江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新增造林面积10万亩,治理石漠化、岩溶、水土流失267.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3%。
在德江县泉口镇,高山之上绿意融融的万亩草场上,牛羊成群,让人仿佛走进了北方的大草原。
“以前这里是一片贫瘠的庄稼地,长出的玉米不及人高,产量极其低下。”泉口镇三合村村民田建军说,由于石漠化严重,许多土地被闲置荒芜,渐渐成了人迹罕至的荒山坡。
德江泉口镇万亩草场
如今,通过实施山地生态畜牧产业化扶贫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人工种草2.1万亩,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周边三合、天池、水塘等10多个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实施大环境工程,还包括政府软环境建设工程。该县积极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大力实施简政放权,依法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制,实现网上问政、电视问政。
同时还强化对投资环境的监督监察和考核评价,实施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等制度,切实转变作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该县还积极改善社会服务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社保体系建设,完善“五大社会保险”、“五大社会救助”、“五大社会福利”等制度,建立完善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和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体系,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条龙”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通。
撰文:杨聪冯胜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