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蔡静静)十年前,从20亩非标钢架大棚,到现在3000亩现代化产业园区;十年前,从几百株普通葡萄苗子,到现在产值超一个亿的产业;十年前,从7名敢试敢闯的蹚路者,到现在带动1000多人就业,葡萄犹如一颗种子,已经深植于宿城区陈集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中。

近年来,陈集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以葡萄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打造葡萄小镇旅游名片,先后获得国家三星级“葡萄观光园”旅游精品村、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园区、宿迁市生态农业示范园等荣誉称号。

葡萄产业,让陈集镇特色产业发展焕发着勃勃生机。

土里刨金 贫困户主动种葡萄

土里也能刨出金子?陈集镇王庄村村民王健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在宿城区陈集镇葡萄产园王健家中的葡萄大棚里,他正忙着采摘、装箱……

“葡萄已经全部装箱,保质保量,请你放心。”口袋的手机响了,王健连忙接通电话,匆匆完成了一笔订单。而王健父母因身体不好,便坐在大棚外等待顾客上门取货。

上有常年吃药的父母,下有刚刚读书上学的孩子,在几年前,王健家一直是村里最穷的。

“王健,现在村里都在搞葡萄种植,要不你也种点吧?”

“一没本钱、二没技术,我没有信心啊!”

第一次“土里刨金”的邀约,王健一口回绝了。不过,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王健还是开起了农村淘宝,专售葡萄产业所需的农具和肥料。

未曾想,短短一年时间,王健的淘宝店年收入就达到了10万元。

“我当时就在想,既然卖种葡萄用的农具和肥料都这么赚钱,那种葡萄一定更赚钱。”这一年年底,怀揣10万元的王健找到了陈集镇葡萄协会会长王继成说:“王叔,我也想种葡萄!”

联动模式 甜了“富民”葡萄

陈集镇另一个村村民马仁才,也种了20亩葡萄,偏偏在2018年遇到了罕见的大雪灾,大棚全被压垮“颗粒无收”。一气之下,他跑到了陈集镇葡萄协会堵门闹事,要求赔点钱,让他有路费出门打工。

“雪灾属于天灾,一是我们的大棚有待改进,二是你也没有购买农业保险。今年再试试,出门打工哪有在家创业好。”陈集镇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继成反复开导着。

如今,马仁才种植30多亩葡萄,年收益在30万元左右,每次看见王继成,他总是打心眼里感谢。

陈集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瑞林说,陈集镇积极培育产业主体,鼓励种植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全力打造家庭农场集群,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陈集葡萄种植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在确保群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带动低收入农户就地就业创业。今年新培引设施类葡萄经营主体6家,新增种植面积300亩,带动低收入农户入园务工50余人。

短短十年时间,从最初20亩非标钢架大棚发展到3000亩现代化产业园区,年产值将超过一亿元,小葡萄长成了大产业。

零成本种植 农民有了“金饭碗”

“我们今年正在积极寻求合作,努力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免息贷款,让他们实现零成本种葡萄,免费学技术,销售全统揽。简而言之,只要努力去种、认真管理,一定会有大丰收。”周瑞林说。

脱不脱贫,群众说了算。近年来,陈集镇始终树立尊重事实、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的“三实”标准。在产业带动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瞄准陈集葡萄优势产业,持续在做优产品、做响品牌上下硬功夫,打造“金字招牌”。

尤其是在农户土地流转收益上,陈集镇积极推动低收入农户参与葡萄种植,实现低收入农户由“输血式”脱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变。深入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通过股权量化到村居、股金分红到户,保障经济薄弱村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股权收益。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发挥木材加工的资源优势,培育引进木制玩具、工艺品加工企业入园区或到村居打造“扶贫车间”,带动更多低收入农户就业脱贫。

就这样,一串串的葡萄,让陈集镇的村民守在“金土地”、种出“金果果”、端上了“金饭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