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市场过于饱和,供大于求,国家开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国家不再制定最低收购价格,市场定价,国产玉米价格下降,加之进口较多,冲击了国内玉米价格。种植玉米不赚钱甚至是赔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有些旱田种植户来说,想种地,究竟种植什么却犯了难,玉米、大豆,还是经济作物?真的有些说不准!所以摆在面前的重要问题就是要如何调整农作物结构,稳定和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基层了解情况。

一、基本情况

扶余市现有耕地面积322269公顷,2015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246988公顷,占耕种面积的76.6%,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14196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6.4%,占粮食作物的86.7%;水稻种植面积24122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5%,占粮食作物的0.16%;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35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0.1%,占粮食作物的0.16%。花生种植面积为72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2.5%;棚菜面积253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0.09%;露地瓜菜面积420公顷,杂粮杂豆种植面积5141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0.16%;其他作物面积600公顷。2016年,扶余市农业局按照《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纲要》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棚膜蔬菜、种植经济结构,强化结构调整。2016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13,412公顷,较去年减少33576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7%,其中,玉米面积184,312公顷,水稻面积26000公顷,新增旱改水面积878公顷,马铃薯6100公顷,花生95260公顷,棚菜2867公顷,露地瓜菜830公顷,杂粮杂豆6100公顷,鲜食玉米及甜玉米300公顷,红树莓100公顷,其他作物400公顷。

从近两年的来的数据比较看,粮食作物受国内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种植面积减少了33576公顷,下降了近20%。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了近3万公顷,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1900公顷,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了2750公顷。花生种植面积增加了3260公顷,棚菜增加了337公顷,露地瓜菜增加了410公顷,杂粮杂豆增加了959公顷,新增鲜食玉米及甜玉米300公顷、红树莓100公顷。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已意识到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的大趋势,也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要下大力气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思路是正确的、科学的,是符合我市农业发展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国内玉米出现了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对于产粮大市的扶余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因此,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推动

6月29日,市委、市政府主持召开了由市农业局、三岔河镇、弓棚子镇、大林子镇、新源镇等五个部门领导和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参加的座谈会。通过座谈,提出了我市目前农业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金不足,尤其是打井、上电、道路硬化等不配套的突出问题,以及要建立农村特色产业园、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花生精深加工企业、订单农业等情况的意见和建议。7月5日,市里组成调研组到扶余市地处相对偏远、玉米主产区且产业相对单一的三骏乡进行调研,与该乡党委书记、主管农业副乡长和四位村党支部的进行了座谈,与会同志根据该乡的自然状况,提出了对七个沿江村开发水田、内陆村种植瓜菜、花生等调整模式,但存在缺少项目资金,农民老龄化严重、观念守旧、有得过且过思想等问题。7月15日,又召开了由陶赖昭镇、蔡家沟镇、五家站镇和三个乡镇村支部书记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三个乡镇的主要领导和村支部书记分别就本乡镇、本村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汇报,了解到这几个乡镇主要存在种植结构单一,种植品种少,生产方式简单,盲从性大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在调整种植结构上,要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创新思路,引导农民改变种植模式,走新型合作化道路,加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

(二)典型带动

在稳定玉米、水稻、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基础上,着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马铃薯、棚膜蔬菜、烤烟、花卉、红树梅、黑糯玉米以及陆地瓜菜、大葱、红树莓等特色种植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基地建设。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种粮大户、致富能手、村社干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服务和经营水平,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通过种粮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拉动,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市场拉动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场,而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不仅要瞄准农产品的现实需要,还要研究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便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如华盛公司、三川有限公司,他们的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欧洲一些国家,质量好,价格高,带动了当地的种植户种植“四粒红花生”和黑糯玉米。惠民家庭农场种植绿色有机水稻,他们建立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利益驱动

产业结构调整,只依靠普通农民盲目的发展,创造收益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他们带动农户与农业的发展,吸收农民入社,按股分红,或者实行订单农业、农业托管等不同的方式,保障农户的收益,以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种植结构调整认识不足。大多数乡村干部和农民,尤其是乡镇主要领导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多数农民存在盲从心理,思想守旧,缺少创新意识和大胆尝试的勇气;

二是种植模式和种植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乡镇仍然把玉米作为主要种植品种,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多数农户依旧是自己经营、自己耕种,而且种植品种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三是发展不平衡。各乡镇受地理位置、土壤结构、耕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种植结构调整速度和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靠近市区的乡镇和沿线乡镇好于其他乡镇,沿江适宜种植水稻的乡镇和中西部适宜种花生等经济作物的乡镇好于没有种植条件的乡镇;

四是缺少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大多数农民因为缺少必要的生产资金和技术,明明知道挣钱,也具有可行性,但只能是观望。缺少大项目支撑。虽然近几年来四粒红花生、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在种植面积上一直呈上升趋势,由于缺少销售渠道和大项目支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即使加工也是初加工、粗加工,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非常大,收入也极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和调整的稳定性。

四、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做好政策引导。

一是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宣传车、宣传标语等多种有效宣传手段,宣传国家有关政策、精神,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充分认识到国内受国际大趋势影响,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几年内都将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现状。充分认识到不改变种植结构就会严重影响家庭收入的事实,真正让农民入心入脑,逐步在思想上改变旧思维、旧传统,引导他们走现代化、合作化道路;二是要进一步树立棚菜、露地瓜菜、特色产业等模式典型,通过典型的引领作用,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致富;三是要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实行旱改水。水稻是目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主要原因是市场价格好,产量稳定,旱涝保收,是现行的铁杆庄稼。

(二)要优化服务,提供可靠信息。

一是要加强培训。聘请国家、省和市的专家在电视上、或者到乡镇及村屯进行专业技术讲座,让农民掌握1-2门适合本地的瓜菜或者经济作物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他们的人才、技术等优势,为农民提供可靠优质的农药、化肥、种子等农用物资和专业技术,倡导使用大型农机具、先进的农田水利设施,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

(三)要统筹规划,加大调整力度。

1.沿线开发。要充分利用扶余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进行沿线开发。在102国道、301省道、京哈铁路两侧的乡镇和村屯,大力发展棚菜、露地菜、露天瓜菜等产业,进行连片开发,成立棚菜、食用菌、瓜果等协会,建立特色产业园,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几个乡镇一品的经济带。

2.沿河开发。当前,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接轨以来,玉米的价格受国际市场冲击十分严重,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玉米产量初步估算每公顷20000斤。今年玉米收购价加上0.55元/斤左右,玉米生产者补贴4506元,生产费用约为5000元,自己经营的土地每公顷纯收入最多10000元,如果是租种的土地收益特别小。而水稻受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大,今年水稻的产量平均每公顷在17000斤左右,市场价格为1.53元/斤,生产费用每公顷约10000元,这样每公顷水稻的纯收入将达到16000元左右,比种植玉米每公顷增加纯收入近6000元。我市20个乡镇、场、灌区中沿江的就达到了13个,即使不是沿江河的乡镇,也有一些低洼地块或回塘沟两侧的土地适合旱改水,全市符合旱改水的面积约为3万公顷。因此,要充分利用扶余“两江一河”的水资源优势,进行沿江开发,积极引导农民,将适合旱改水的土地,尽量开发成水田,扩大水田面积,把握好市场导向,大力发展水稻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做好旱改水工作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乡镇政府是实施旱改水工程的责任主体,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由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实施旱改水工程。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水利工程状况,在水源条件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完善的乡镇优先推广旱改水。三是坚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旱改水项目区规模50亩以上的,坚持整村推进实施,集中连片改造,提高工程实施效果。

3.以点带面。要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成规模产业,采取政策宣传和现场观摩等有效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带动附近农民发展该区域的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4.城镇辐射农村。要充分利用乡镇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各方面的独特优势,引导农民走城镇化道路。一方面使更多的农民脱离农村,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城镇人口会逐步增多,各种产业的流通也会越来越多,有利于城镇化建设。

5.走合作化、产业化、规模化道路。培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一要大力发展棚菜业。进一步加快棚膜蔬菜生产示范区建设,以松原市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和扶余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上级好政策,发挥蔡家沟镇腰号村绿兴蔬菜种植合作社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新城局园区双龙泉村永志合作社同诚信爱谷公司的合作,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道路。二是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甜糯玉米、加工型早籼稻、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马铃薯等加工型专用品种,发展生物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青贮玉米。三要壮大马铃薯深加工产业。要加快对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的扶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四要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合作组织。如:马铃薯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棚菜合作社、西红柿合作社、水稻合作社等,进行品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引导农民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这样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节省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6.发展特色产业。要发展传承农耕文明、特色种质资源的“松花江”水稻、“四粒红花生”、具有扶余特色的杂粮杂豆、风味独特的小宗油料及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一要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利用扶余特产“四粒红花生”的品牌优势,加大基地建设,利用三井子镇泰安村“四粒红花生”示范基地,提纯复壮扶余自主品牌。同时,要积极申报花生国家级绿色原料生产基地,提升品牌知名度。要加大对“鲁花”牌花生油等花生项目的引进,扩大出口创汇,为农民提供切实可靠的销路,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二要加快推广“红树莓”产业。以肖家和新城局为依托,进一步扩大“红树莓”种植面积。要加快引进生物制药厂,进行饮品和酿酒制造,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三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引进名、优、特、稀、奇品种,搞好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逐步推广,避免种植规划的盲目性,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决策,从而获取实实在在的效益。

7.发展新型农业。鼓励发展新型产业,引导和支持五家站镇文良合社等集种植、养殖、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进一步提升农业和农村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景观旅游村镇。

(四)要强化管理,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一是成立领导组织。市委、市政府和各乡镇一把手要亲自抓,成立领导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年终兑现奖惩。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格局。二是加强政策性指导。要把握农民对土地拥有充分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整种植结构上,一定要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搞“一刀切”或硬性摊牌,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的决定权完全由农民自己说了算,我们只做政策上的引导,只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逐步使他们转变态度、更新观念,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要根据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分布状况和产业规划,帮助其规划配套建设电机井、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使这一产业项目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更便于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带、产业园。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