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优秀学校经验介绍

学位供给保障工程

“十三五”期间,海淀区面临户籍人口生育高峰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叠加效应。经预测,“十二五”期间2011年开始的第一拨小学入学高峰,将在2017年传导至初中,初一招生将从2万人急剧升至2.5万人,2020年达到2.8万人,高中招生在未来五年基本保持稳定,“十三五”末将迎来高峰。小学的第二波入学高峰将在2018年来临,届时海淀区的小学招生可能突破3万人,而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幼儿园入学需求也将在2018年进入高峰值,据预测,2018年学前三年适龄儿童数将增加至7.5万人,而我们目前现有的学位是6万。据粗略统计,“十三五”期间,海淀区基础教育阶段学位缺口将在8-9万,入园难、入学难矛盾将持续存在,因此,全力增加学位供给依然是政府部门的重点任务。

1.推进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第三期三年行动计划,增加政府部门办园数量和比例,委托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重点完成北部新区实验幼儿园、六一幼儿院、金玉府配套幼儿园等改扩建、新建项目。

2.全面加快实施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重点完成北部地区学校建设项目,建成航天城学校、树村学校、新鑫苑九年一贯制学校、二十中附属实验二期工程等,在北部地区规划建设1-2所寄宿制中学,完成育英中学整体改扩建工程。

3.完成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整合,建立高标准、综合性的特殊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

校校优质工程

海淀区从每一个学生出发建设学校,从每一个学校出发推进发展,尊重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促进所有学校的共享发展,建设校校优质、和谐共进的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1.组建15-20个教育集团和合作联盟体。以优质资源为引领,以实验项目为载体,构建学校成长共同体,促进成员校实现集群式发展,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

2.实施新优质和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海淀区有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集团校,还有一批具有优良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并具有强烈内在动力、良好发展态势的学校。“十三五”期间,海淀区将实施新优质和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通过专家引领、政策支持等举措,推出20所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10所普通高中新品牌学校,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将探索建设科技、人文、语言、艺术、体育等五大领域的特色优质高中,切实满足社会和家长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3.做强民办教育高端品牌。支持民办教育集团化发展,鼓励发展一批办学水平一流的民办学校。探索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优质资源单位合作的PPP新模式,开展特许学校、混合所有制学校、民办非营利学校的研究和实践。

办学条件提升工程

1.深入整合区域资源,建立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及区域优质特色科技、文化资源与中小学共建共享、错峰使用的工作机制,使教育外部资源共助教育事业发展,扩大中小学办学空间。

2.研究制定《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标准化手册》和运动场地、活动场地建设标准,加快实施体育场地、专业教室和学生食堂等办学空间达标改造。

教育名家聚集工程

1.继续推出10名成绩突出、社会广泛认可的教育名家,壮大名校长队伍和名教师队伍,挖掘一批有教育情怀、有发展潜力、有办学思路的校长人才。

2.建立高端教育人才储备库,实施紧缺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创设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3.完善干部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探索校长职级制管理,推进集团化办学内部绩效工资体系改革。依托海淀教育基金会,建立教师荣誉功勋制度和基金奖励办法,加大教师住房保障力度,实施农村地区教师素质提升专项行动。

4.实施多元、立体、开放式培训。将海淀的干部教师研修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成为服务海淀、领先北京、示范全国的干部教师培训品牌。加大对一线普通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优质境外培训资源,提升干部教师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重点推进实施“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

“十三五”末,海淀将进一步凸显教育人才聚集高地的优势,中小学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要达到25%,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要达到45%,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比例要达到20%。

未来教育探索工程

1.进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传统教育优势与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鼓励学校进行管理机制、课程整合与实施、教学模式等的有效创新,真正设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新形态、新生态。

2.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推行学生发展顾问制度,提高对学生选学、选考等学业发展指导的能力。

3.打通学校边界,探索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整体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海淀教研、科研的品牌优势,建成80-100个学科教研基地,培育8-10所课程建设基地校,将所有高中纳入跨校选修范围,为学生时时学习、个性学习提供课程、资源和环境支撑。

核心素养培育工程

1.进一步完善课内外、校内外资源统筹、管理和研究机制,全面提升德育、美育、体育、校外教育和科技教育水平。

2.坚持德育为先,健全全员德育体系,打造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周、家庭教育大讲堂、传统文化展示月、敬德书院春秋论坛等区域性教育活动品牌。

3.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以校园足球、冰雪运动为契机,创新区域性学生体育活动机制,关注每位学生的体质健康。

4.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海淀区青少年科学院。建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学生成长的动态评价,建立初一年级入口学业水平和学段成长监测机制,突出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兴趣特长和体质健康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价。

5.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途径,探索学有特长学生“学区协同”培养机制,为各级各类创新人才成长提供环境和平台支撑。

STEAM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在北部地区规划建设一所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以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为主要内容,以职业教育体验为辅助,面向全区中小学生的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学校,依托区域得天独厚的教育和科技资源密集的优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尖端、一流的科技成果,为学生提供不同于传统学校的生活、学习和职业体验空间。

教育国际化提升工程

1.通过开展“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进一步传播海淀教育声音,展示海淀教育形象,提炼和分享“海淀经验”,不断增强海淀教育的品牌优势和国际影响力。

2.着眼于以国际视野推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一支国际化教育的人才队伍,以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市“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

3.搭建平台,鼓励引导民办国际教育发展,满足国际尖端人才、高端创新人才和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支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海淀优质教育资源向境外拓展。

智慧教育建设工程

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以技术变革推动教育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的深度融合。

1.注重培养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教育环境。

2.不断创新政府部门服务模式,通过实施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集智慧管理、智慧校园、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培训于一体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海淀智慧教育服务体系。

3.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内,将重点建立集体质健康、学业成绩、特长发展等信息为一体的学情数据云平台和教育决策数据支持系统,以技术保障教育发展的领先优势。

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工程

1.进一步梳理完善学区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研究,理顺机制,处理好教育部门、学区和学校的关系,真正使学区发挥好区域自治、共促发展的作用。

2.进一步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通过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研究教育集团内部章程治理、资源统筹、人才流动、课程整合的体制和机制,出台集团化办学配套政策,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3.创新教育督导体系。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成立区教育督导委员会,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于一体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建立第三方独立评估教育机制,进一步增强教育督导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