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对教育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素里面,父母的认知水平是排在第一位的。

孩子的教育是个长达20年的,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其中涉及的环节太多,投入太多,时间太长,变化也太多,考虑到孩子又是极其个性化,难以琢磨,难以驯服的生物,这注定导致教育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路线的-----连科学家们都一筹莫展,还有太多未知领域没有结论,所以,关于什么是优质的教育,我们需要足够的敬畏。当然,没有标准并不代表没有方向,我们需要分析问题的方法。

一。战略思维

我所理解的战略是:从全局角度出发,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有效率的地方,争取全局目标的最大胜利。

首先,必须确立全局目标。从出发点开始,就必须投入足够的重视,究竟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是上个名校以后996呢,还是考个公务员从此一生安稳呢,还是像乔布斯那样去改变世界呢,还是说只管提供阳光雨露任孩子自由生长呢。目标本身不见得有高下之分,但是合适很重要,要适合孩子自身的条件和意愿,不要订的太高了-----孩子通过努力要够得着才行。非常多的家长对此没有任何思考,连目标都没有,那就只能盲人摸象,瞎捣鼓,战略基本上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的长大,特性逐渐展现出来,随着父母对教育理解的深入,随着社会不断向前演化,目标应该不断被调整,被优化,但是没有目标则必然是盲目的,焦虑的。

其次,必须具备全局视角。很多家长孩子一年级考了个100分,就开始沾沾自喜,下次考了个95分,就又变得焦虑的不行,对孩子又是指责又是说教,又是补习又是辅导,这些做法都是盲人摸象,小学的一次考试能影响到高考成绩吗?简直是毫无关系好吗。

所谓全局视角,是你要去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考取清北,去除掉过人的天赋之外,他们还具备了什么样的内在素质和能力,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和行动,然后努力去让你的孩子成为那样的人,也具备学霸们那样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愿意也有能力付出那样的努力和行动。

具备全局视角,就能明白为什么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解放战争初期,国军兵力是解放军的3.4倍,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全面领先,然而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形势就完全逆转。为什么这么快?解答可以有很多,但是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战略。

《决战》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解释。因为双方统帅部的战略思路不同。简单说就是:毛泽东要人,蒋介石要地。在战争的具体目标上,共产党这边,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国民党这边,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罗振宇:启发俱乐部

解放军要的人,是实力,要的是消灭削弱敌人的实力,增强自身的实力,而国军是不惜一切要争夺那一城一池,夺取了延安对解放军有影响吗------根本无关紧要。

放到教育里看,孩子的内在实力才是战略的关键,它们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的自律性,广泛大量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韧性。。。而小学阶段的分数和奖状,都不过是一城一池的小得失而已------根本无关紧要。

说这些想表达的意思是,我身边的很多家长,自身既没有对教育的清醒认识,也不擅长面对这种长期复杂的问题,没有全局视角,缺少战略眼光,那就只能把精力投入到一些细枝末节的微操作上:比如片面的鸡娃,各种补习班,逼着孩子背个唐诗和乘法表,整天盯着那点分数。这些事情关注多了,不光没用,反而有害,做的越多,错的越多。方向错了,可不就是南辕北辙么?

所以说,相比金钱来说,父母的认知水平对教育的影响要大的多了。

二。战略核心:资源的分配

1。孩子的时间是教育过程中最紧缺的资源

资源总是紧缺的,孩子的时间则是最紧缺的。如何让孩子的时间用在合适的地方,首先就要理解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现代的家长都能理解所谓关键期,窗口期的概念,这是社会的进步,孩子的能力发展不是线性的,不同的技能模块在不同阶段学习的效率是相差较大的。一个5岁的狼孩,因为错过了早期的语言发展阶段和直立行走阶段,终身都无法学会说话和直立行走。

所以原则是:让孩子的时间用在对他学习成长最有效率的地方,要符合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在孩子6岁之前,最重要的学习手段是玩,是和同伴玩耍,并不是学习学校里教授的那种抽象的知识。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尽量为孩子创造各种玩的环境和机会,为什么国家规定幼儿园不许教认字?因为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去玩的,去社交的,孩子们能玩好,就比什么都强。

从6-12岁之间,孩子们的大脑慢慢的平静下来,可以学习一些抽象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上小学,应该去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玩依然很重要,从玩到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上了一年级就得让孩子变成另外一个人,很多父母都操之过急了。

这个部分展开的话内容实在太多,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如果让我只推荐一本育儿书的话,必须是这本,看过必然会有收获。

也可以看看我以前写过的回答,比如这篇:

我们还需要警惕的误区是,关键敏感期的概念也不应该随意推广,诚然学习外语确实小时候容易一些,但是把数学,书法,钢琴等等这些东西都讲成有所谓关键期,我觉得是很多商家的阴谋。大的方向上,国家已经帮大家想过了,为什么低年级不让布置作业,搞减负,不就是让孩子们能多点时间去玩吗?咱们家长需要有点觉悟,就算卷也要有科学的方法,不要瞎卷,别给国家添乱,别给孩子添乱。

2。家长的时间和精力是第二紧缺的资源

孩子们在幼小的时候,完全没有独立行事的能力,需要大人的帮助和言传身教。

这是工薪阶层非常困难的部分,很多家庭是双职工,父母每天996已经累的要死,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陪伴孩子,只能将养育孩子的重任交给老一辈人。在进入小学之前,孩子身边大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老一辈人固有一些传统过时的育儿观点又是难以改变的,这是真正的难题,我并没有好的建议,还是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去做抉择。

当年我家的做法是我老婆果断成为了全职太太,因为是双胞胎孩子,一个人全职也带不过来,我们宁可自己艰苦一点,请保姆,请年轻的亲戚帮忙,也没有让老人介入这个养育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我们的抉择非常正确。

在上面那篇长篇回答中,我将家长分成4类:

A类:高关注,高干预,常见的鸡娃家长,容易高开低走。

B类:高关注,低干预,比较罕见,后劲十足,大概率低开高走。

C类:低关注,低干预,冷漠型家长,纯粹靠孩子自己的天赋

D类:低关注,高干预,不称职家长,纯粹靠孩子天赋,容易性格扭曲心理抑郁

关注度的意思是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很上心,愿意花时间,精力,金钱让孩子更好的成长。高关注度的家长一直关注着孩子的各个方面,在孩子可能会遇到危险的时候,提前排除险情,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的伸出援手,在孩子茫然失措时,给与恰当的建议和指点,在孩子遭遇挫折时,永远提供温暖的港湾。

干预度的意思是指家长运用各种包括诱导,说教,命令,逼迫等方式,让孩子去做家长想让孩子做的,孩子又不是那么情愿做的事情。这里的关键点是孩子是不是愿意。如果孩子是个天才学霸,天生就喜欢算数,认字,不愿意出去和小伙伴玩耍,那读书就不算干预。高干预就是整天逼着孩子去做孩子不愿意的事情,低干预则是安排任何活动都先尊重一下孩子的意愿。

我的建议是做B类家长,对孩子高度的关注,较低的干预,这样孩子容易身心健康。而高关注度,就是需要家长长期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

3。金钱投入既是重要的也是不重要的

现代社会,金钱的作用当然是巨大的,但在教育的问题上,金钱这种资源只能排在第三位。

如果孩子非常喜欢阅读,而家里连买点书的钱都没有,那确实得说金钱很重要,好在这些年咱们国家经济腾飞,家庭基本都脱离了贫困线,国家又提供了9年义务教育,基本的教育开支,相信大家都可以负担的起。

格拉德威尔在《逆转》这本书里提到:按照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是6万多美元的标准,对抚养孩子来说,家庭年收入的最佳点是7万5千美元。低于这个收入,孩子的正当需求就不能都满足;高于这个数字,要啥有啥的日子也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

优秀回答者知乎_怎么获得优质回答_分享优质回答的经验

按照中美的物价比例,我有理由相信,这个临界点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应该可以降低到年收入30-40万RMB,二三线城市则可以更低一些,对很多家庭来说,这并不是太高的门槛。

我们很容易理解的是,一个还过得去的免费公立学校,并不会比一个年学费20万的贵族学校,在教育质量上相差太多,虽然学费是百倍千倍的差距,但是学习效果可能只是20~30%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当然可以通过好的家庭教育来弥补------重点是家长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对一般的工薪阶层来说,做几次摇摇车,买一些玩具,去几次游乐场,买几本童书,这些并不是多大的开支,我们都负担的起,很多时候,孩子们需要的只是这些,并不是AJ和名牌包包。前面说玩对孩子很重要,是的,去瑞士滑雪很有意义,但是在楼下和伙伴们玩泥巴和沙子一样很有意义,孩子们需要的玩,并没有那么讲究。金钱的确可以提升一些效率,但是提升效率的方式并不是只有金钱这一种。

名师线下一对一辅导是很贵,可能也很有效率,但是养成孩子自主学习的自律性却基本不要钱啊,而且未必学习效率就会低。一个靠名师,一个靠自律,我敢说,能自律的孩子将来才是赢家。

回到问题,结论:钱不能直接买到孩子的好未来,虽然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是钱不能直接转化为孩子的广博学识,良好习惯,优秀品格。

最后,还是开篇那句话,父母的认知水平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能理解教育是怎么回事,理解孩子的成长是怎么回事,才是重中之重,其他的,都不过是可以克服的困难而已。

这个认知水平并不是学历,当然学历高的人,认知水平高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早年我的一个房东,夫妻都是大学教授,住房好几套,收入也可以。他们实行的是严苛的教育方式,看上去他们的孩子又有礼貌又很懂事,但是实际接触下来,是个内心极为卑微的人,虽然都10来岁了,但是说话做事都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那种,说句话要看他妈妈好几眼,这种孩子长大了必然是个巨婴。大学教授不见得就懂得教育,高的认知水平来自于终身学习,普通学历的家长也无需妄自菲薄。

那如何提高认知水平呢?多尊重多信任孩子,多学习,多看书,多和高人交流,多思考,多尝试,多反思。。。。

树立合适的战略目标,运用全局的视角,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然后努力去做,这是好教育的终极思路,无论是否工薪阶层,都是一样的道理。

推荐我的其他优质回答,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做法,也许会对你有一些帮助,比如这几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