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疆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里的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蛋白桑种植基地(8月17日摄)。该企业以万亩桑林为基础,开发出桑叶茶、桑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8月19日,笔者来到位于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腹地的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蛋白桑种植基地,被眼前的景象震惊:生长在沙漠上的蛋白桑郁郁葱葱,密密匝匝,一望无际。它们为沙漠穿上绿衣,成为周边近万亩良田的“守护者”和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摇钱树”。
树林多了风沙少了
乌兰旦达盖沙漠总面积约20万亩,曾经是一派“风卷黄沙弥漫天,荒沙万里无人烟”的荒凉景象。
达吾提汗·肯杰拜是精河县八家户农场牧业三队党支部书记,从小在这里长大,说起近年来家乡发生的环境变化,最大的感受是“树林多了,风沙少了”。他说:“以前戈壁与沙漠相连,每年春季刮大风,漫天飞沙,沙子打在脸上隐隐作痛。农民春播的棉花地膜都被大风掀开,幼苗存活率低,农民的收入也受影响。现在种植的万亩树林遏制了沙漠蔓延,环境越来越好,空气越来越清新,戈壁滩上的农田也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为了避免黄沙湮没这片土地,保卫绿水青山,精河县及相关部门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在有“杞都”之称的精河县构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土地荒漠化、沙化得到控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蛋白桑种植基地,正是其中的重点工程。
谈起蛋白桑,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吉发打开了话匣子:“我的家乡就在精河,深知风沙肆虐之苦。”他曾先后到北京、内蒙古、陕西等地考察桑树产业发展情况,了解到辽西科尔沁沙地、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甘肃河西走廊等地,桑树俨然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种树、防风固沙、变沙为宝的生力军,全国10多个省市区已建立了30多个桑树示范基地,并形成了多条产业链。2013年5月,在精河县相关方面的支持下,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在乌兰旦达盖沙漠发展桑树产业。这里的沙漠土质干净,没有耕种过任何农作物,无农药化肥污染,(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符合蛋白桑“绿色有机”种植标准。带着这种浓浓的“乡情”,刘吉发开启了长达5年的艰辛创业路,目前已开发出两万亩蛋白桑生态林,还建立了桑叶加工厂,并吸纳当地1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环境好了收入高了
笔者在蛋白桑种植基地看到,数十名包裹严实的采桑工,在桑林里飞快地舞动双手采摘着新鲜桑叶。转眼间就将一片片桑叶放入挎在腰间的袋子中。采桑工杨小强介绍,他和妻子每天能采摘80公斤桑叶,能挣600多元钱,比起其他农活儿强多了。
刘吉发介绍,采桑工每天能采约1吨鲜叶,再将鲜叶送往加工厂,经过工人清洗、烘干、翻炒加工成大约200公斤桑茶。筛选出的叶质较老的桑叶还可加工成桑碱片,剩余的残渣就成了高蛋白的牲畜饲料。从种植采摘到加工成可销售的产品,不造成任何浪费。
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旁边是果农李德海种植的80亩葡萄园,粒大饱满的红提葡萄挂满枝头。李德海抑制不住内心喜悦,激动地说:“这几年我的葡萄长势一年比一年好,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这都要归功于隔壁的万亩桑林,要是没有这些能防风固沙的树,我们周边七八千亩农田,不知道每年要被风沙侵蚀减产多少呢!现在沙尘暴少了,环境好了,来年我想加大种植葡萄规模。”
精河县林业和畜牧局党组书记王旭明说:“桑树有着发达的强呼吸根系,适应性极强、且抗旱耐寒,既长寿又速生。蛋白桑生态林的建设,不但促进了产业发展,而且起到了生态保护、绿化国土面积、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种植基地对桑树定期节水滴灌促进了地下水循环,同时给周围的梭梭林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梭梭林长势更加茂盛。现在蛋白桑和梭梭林共同‘发力’,像沙漠卫士一样冲锋在防沙治沙的前线,为精河县各族人民撑起了保护伞。”
对于未来的规划,刘吉发自信地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利用5年时间,把蛋白桑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让环境越来越好,带动更多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