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芦苇如何赚钱_芦苇种苗种植_种植芦苇致富

5月12日,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芦苇种苗种植_种植芦苇如何赚钱_种植芦苇致富

9月12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迎来众多团队参观游览。欧智敏 摄

种植芦苇致富_芦苇种苗种植_种植芦苇如何赚钱

▲4月10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游人如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种植芦苇如何赚钱_芦苇种苗种植_种植芦苇致富

▲4月23日,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该村打造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菖蒲塘样本”。石丹丹 吴东林 摄

种植芦苇如何赚钱_种植芦苇致富_芦苇种苗种植

9月14日,岳阳市君山区江豚湾景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典波 通讯员 晏涛 摄

芦苇种苗种植_种植芦苇如何赚钱_种植芦苇致富

7月21日,游客在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参观、研学。近年,十八洞村不断丰富和完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现已成为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 张术杰 摄

十八洞村:千年苗寨换了人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莫成

苗绣坊间欢笑不断,农家乐里饭菜飘香……初秋时节的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如火如荼。

走进位于梨子寨的苗绣基地,老支书石顺莲正带领五六名绣娘赶工,桌上摆满了精美的团扇、披肩、背包等产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来,问起村民的收入情况,我觉得很惭愧。当年村民的年平均收入只有1668元,太穷了!”2014年,卸任后的石顺莲牵头成立苗绣合作社,把村里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制作苗绣,现在合作社共有50多名绣娘。

“幸福人家”农家乐,80多岁的退休教师杨东仕正热情接待10多名游客,晶莹剔透的农家腊肉色香俱全。借助旅游开发的东风,杨东仕把自家房子改造成农家乐,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不少来十八洞村的游客都要到这里坐一坐,品尝一下苗寨特色菜,喝一杯农家米酒。

如今的十八洞村,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全村共有民宿、农家乐20多家,2022年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来的游客多了,不少嗅到商机的外地老板纷纷前来投资兴业。今年6月,凤凰县“蜡的世界”蜡染公司负责人麻莲针,在竹子寨开设一座蜡染体验馆,“每天都有数十人前来体验,参观的游客更是数不清。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有利于非遗传承。”麻莲针说。

为了方便游客参观和村民步行,竹子寨修缮了石板古驿道。

位于竹子寨停车场旁的山货集,精美的布鞋、竹篓等手工制品令人爱不释手。

“随着村里旅游越来越红火,很多村民自发到停车场边兜售商品。为了不让乡亲们风吹雨淋,村里就在这里建立了山货集市。”驻村工作队队长龙科介绍,目前,十八洞村设置了3个山货集市,共有104个摊位,帮助上百名村民就近就业。

十八洞村包含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当戎寨4个自然寨。4个寨子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做好红色、绿色、“古色”文章,实现了从脱贫摘帽到全面小康进而迈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跨越。

位于飞虫寨的十八洞村综合服务照料中心、文化广场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当戎寨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田园社区、品牌打造、教育培训、会议会展等功能于一体,10月底即将竣工投用。

红色乡村旅游已带动十八洞村398人参与旅游服务及周边产业。除了老人和小孩,全村900余人几乎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精准扶贫我们一个都没落下,乡村振兴也要齐头并进。”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十八洞村正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形成乡村游、猕猴桃、劳务输出、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8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空白增长至2022年的380万元。

声声苗鼓敲出希望,一针一线绣出幸福,千年苗寨换了人间。

山河智能:逐梦“山河”,弄潮海外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茜

9月13日上午,长沙经开区山河工业城。

“出发!”一声令下,满载近百台工程机械设备的车队驶出厂门,产品发往欧洲、澳大利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出口销售连续3年保持大幅增长,海外营收占总营收比重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出口同比增长约60%,其中高空机械出口营收同比增长220%。”发车现场,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建新介绍。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河智能时说,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山河智能创始人、首席专家何清华胸怀高远之志,“‘出海’不仅为了验证山河智能产品实力,更是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3年来,山河智能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坚定不移走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之路,取得丰硕成果。

科技攻关马不停蹄,研发投入占比3%以上,累计申请专利700多件、发明专利200余件。其中,近百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功下线,包括全球最高桩架、全球首台智能化深井套管车载钻机、首台新能源无人驾驶矿卡等多款“全球之最”或首创产品,以及行业首创液压混合动力旋挖钻机和全球最大增程式电动旋挖钻机。同时,公司在电动化、智能化、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在业内率先研发遥控挖掘机、装载机、智能钻机等智能工程装备,并成功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之中。

“这是山河智能首台最小吨位的电动液压挖掘机。”工作人员指着一台微型挖掘机向记者介绍,这台机器仅1.05吨重,可在大棚、室内等狭小空间作业,且绿色环保,在欧洲市场备受欢迎。

3年前,山河工业城三期项目所在地还是一片低矮山丘,现在已经是国际一流的智能化工业城。

记者在山河工业城三期项目看到,主干道两边身披“山河绿”的各类机械一字排开;新厂房里,钢板自动拼装、转运、定位、焊接,10多分钟后,就变成了一条完整的挖掘机动臂。物料自动流转,机械臂精准对接,RGV灵活搬运……智能化无处不在。

朱建新介绍,山河智能通过一体推进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人员配置节约53%,产品成型周期缩短15%,交检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山河智能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何清华信心满满,将争取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数字化与智能化制造体系,努力实现“2年200亿、5年再翻番、全球20强”的目标。

菖蒲塘村:科技致富闯新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向莉君

青山环绕,果柚飘香。9月14日,记者走进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8000亩果园。

将顾客下单的50公斤米良一号绿心猕猴桃采摘装车,种植户王华就驾车赶紧去打包发货:“果子新鲜、品质好,每公斤能卖8至10元。”

“村民有技术、懂市场,总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最优的售价。”驻村第一书记唐金生介绍,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已成菖蒲塘村闯出致富新路子的秘诀。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调研时提出: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打开思路的村民,市场跑得更勤了,一批批市场稀缺的柚子、猕猴桃品种被嫁接试种到菖蒲塘村。

海拔800多米的腊尔山上,71岁的“土专家”丁清清在2亩多的试验田里给记者介绍他嫁接的50多个猕猴桃品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带着这样的理念,丁清清发现,用水杨桃作嫁接砧木,能极大提高猕猴桃抗溃疡病的效果,并从“米良一号”绿心猕猴桃中,选育出红心无籽猕猴桃“翡翠香果”,果子不仅质优价好,苗木也走俏市场。

在田茂华家1.5亩猕猴桃试验田里,红阳、金红50、软枣猕猴桃等品种的果子密密麻麻挂满了树。“同样是金红50的果子,培管好的个头比其他的大了至少一倍。”将同一品种的猕猴桃进行比对,精心培管的优势高下立判。

作为村里的“苗木经纪人”,按5元一株起价,田茂华去年给村里卖了300多万株猕猴桃苗木。除了卖苗,其他时间田茂华都在陕西、河南、江苏等地跑市场,并负责售后技术服务。

近年来,菖蒲塘村获得初级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民达150名,“卖技术”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手段。

为不断增强菖蒲塘村“科技实力”,2020年4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任首席专家的“湖南省农科院专家工作站”在村里挂牌成立。工作站着力凤凰猕猴桃、蜜柚、荞麦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资源保护挖掘、优质水果新品种选育技术攻关、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

在通往村里飞水谷景区的果园旁,100多名游客在导游引导下,或入园采摘,或逛村寨风光。

“通过发展‘红色游’‘研学游’‘观光游’,村里每年接待游客超42万人次。”村党委书记周祖辉介绍,落户菖蒲塘村的1.4万多平方米的湘西州农业优质种苗科技繁育中心目前正在建设,停车场、苗圃、引种筛查园、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一应俱全,建成后年收益将超1000万元,辐射带动10万农户发展特色农旅产业。

沙洲村:共富花开,香漫四野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梁可庭

火红的辣椒挂满墙,金灿灿的玉米摞满筐……金秋九月,汝城各个村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9月14日,记者走进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现代农旅示范基地,只见成片小黄姜长势喜人,一股淡淡的姜香随风飘来。种植大户张有发和村民一起,手脚麻利地除草、施肥。

“水果刚下市,小黄姜又丰收在望,张老板真的发了!”村民边忙农活,边笑着打趣。

张有发爽朗一笑:“我一人富了那算啥,要大家都富了,才叫高兴呢!”

“那是,大伙跟着一起发!”顷刻间,小黄姜田间,洒落一地欢声笑语。

在汝城,“共同富裕”是村民爱聊常聊的话题。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首站来到郴州,考察汝城,给老区人民带来亲切关怀、巨大鼓舞。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的第三天,汝城县召集相关人员,在沙洲村会议室召开了一场专题会,围绕发挥沙洲村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共同富裕,群策群力、共商共谋。

不久后,《环沙洲区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行动方案》出炉。汝城锚定环沙洲区域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统筹推动环沙洲区域,即沙洲村、快乐村、五一村、韩田村、秀水村、文市村、新旭村、新东村、楼江村、东山村、文明社区“十村一社区”的建设发展。做到统一规划、精准定位、因地制宜,突出红色、绿色、“古色”优势,努力走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路子。

“热气腾腾”的红色热土上,开始盛放共同富裕之花。

3年时间里,张有发将生姜面积从9.8亩扩展到35亩,还在楼江村流转了380亩土地,种植柰李、黄桃等当地特色小水果。

前不久,合作社里的罗文香跑来告诉张有发:“今年地里收成好,务工管理费加利润分成,预计收入有近8万元!”

顺着小黄姜种植基地旁的平坦柏油路往前走,不到1公里,就能看到秀水村村民朱路勇开的民宿。

“以前采购商买完就走,游客逛完沙洲就回,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朱路勇难掩喜悦,他开的民宿只有11间房,但入住率高,月均营业额稳当当超万元,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丰收季等节点,更是每天爆满。“过去我们知道,沙洲村‘火’起来后,周边村落会跟着沾光,但没想到变化这么快,覆盖这么广。”

汝城还建设了环沙洲万亩特色水果农旅融合示范基地,统一选址、规划、种植。今年新种植柰李、翠冠梨、鹰嘴桃等特色水果5200多亩,打造秀水、快乐、文市3个千亩水果示范基地,环沙洲区域一年四季花红叶绿、瓜果飘香。

“十村一社区”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如快乐村建设塔林瑶族特色村寨景区,五一村打造研学基地,韩田村突出汝城香火龙展示,东山村主打避暑民宿……汝城着力打造环沙洲精品旅游线路,纳入“大沙洲”景区运营。3年来,环沙洲区域新增景区景点4个、民宿26家。

岳麓书院:古老学府焕发时代华彩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余蓉

9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秋雨如丝,游客如织。

2020年9月17日,也是这样一个雨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对书院大门悬挂的那副著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进行了创造性解读,鼓励广大青年学子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

穿门而入,讲堂檐前的“实事求是”牌匾历久弥新,一旁设置的“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专题展,参观者络绎不绝。“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

“3年来,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致力于打造‘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红色文化品牌,把实事求是精神传播得更深更远。”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介绍,书院获批“岳麓书院与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究”等省部级研究项目6项;“岳麓书院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入选教育部示范“微党课”;面向各类人群开展汇报、宣讲和党性教育活动800余场次。

庭院深深,流连于赫曦台、御书楼、斋舍、文庙、园林,每一块匾额、每一副对联、每一条学规,都散发着学术的气息、文化的馨香,连接起过去与未来。

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岳麓书院频频发力,《中国古代礼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纲鉴易知录〉整理与释读》等重要学术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中国经学史》(四卷本)出版,成为学界首部从价值观视域对2000多年来经学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经学史著作。

千年学府弦歌不辍,作为湖南大学主要培养哲学、历史和考古文博等人才的二级学院,岳麓书院是我国目前唯一还在招收本、硕、博学生的传统书院。就在不久前,岳麓书院举行2023级新生入学礼,180名新生在至圣先师孔子像前深鞠三躬,表达对古圣先贤的敬仰;齐诵儒家经典名篇和《岳麓书院学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穿越千年时空,传统文化、古代书院教育精神如何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湖南大学求索的课题。

以“书院制”人才培养为抓手,推进新文科建设;注重立德树人,强调“为学”与“做人”的统一;重视“习礼育人”,通过习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融通“知”与“行”,知行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滋养青年学子,一大批毕业生积极响应时代所需,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陈宇翔表示,岳麓书院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要求,努力营建“红古绿”交相辉映的新发展格局,秀出更多“湖湘风”“中国式”“国际范”,让千年书院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华彩。

君山华龙码头: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永涛徐典波

初秋,岳阳市君山区国家AAAA级江豚湾景区,碧波荡漾,候鸟欢歌,引来一批又一批游客。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位于长江沿岸的君山华龙码头,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

岳阳牢记殷殷嘱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岳阳之为”贡献“长江之治”,打造“最美长江岸线”。

9月14日清早,君山区东洞庭湖长江管理站监测员邓铁牛的陕西战友刘世茂,慕名来到江豚湾景区。邓铁牛当起向导,与朋友沿着长江岸边欣赏风景。

“这里现在很漂亮,过去却以‘脏乱差’闻名。”今年55岁的邓铁牛在长江边长大,见证了长江岸线的变化。2016年前,华龙码头一带砂石堆积如山,混凝土搅拌场污水横流。

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湖南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精神,持续开展长江岸线专项整治。华龙码头被拆除,江滩复绿,生态步道等休闲设施修建,蝶变为江豚湾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嘘,有江豚!”邓铁牛轻声提醒。大家放眼江面,只见一头江豚妈妈带着两只小宝宝,跃出江面。

刘世茂难掩激动:“平生第一次看到江豚,不虚此行!”

“江豚对水质要求十分严苛。2018年前,这里江豚几乎绝迹。随着生态环境好转,江豚湾不时可见江豚踪影。”邓铁牛感慨。

江豚湾景区,一块“守护好一江碧水”标志碑刻耸立。

邓铁牛介绍,岳阳已拆除沿江小散码头泊位42个,提质改造码头泊位66个;退还长江岸线7.24公里,整治长江岸线66.3公里,长江岸线复绿2.9万亩。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君山区江豚湾景区游客如织,60岁的小吃摊主施君珍热情招呼顾客。

几年前,她从君山芦苇总场退休,儿子不幸患上尿毒症,一家人陷入困顿。

“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随着当地生态经济兴起,施君珍在君山芦苇总场支持下,成为小吃摊的摊主,有了稳定收入。

在君山区,像施君珍一样吃上“生态旅游饭”的居民不在少数。

“环境好,品质佳,产品不愁卖!”“90”后大学生罗晓波,在江豚湾景区附近运营君尚家庭农场。他大面积种植的圣女果还在地里,就早早被预订一空。

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君山区探索“与江共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一幅“精致君山”画卷徐徐展开——

高标准建设“守护好一江碧水”展陈馆、马拉松赛道、江豚湾生态体育公园,打造岳阳生态文化旅游新名片;

连续成功举办“‘岳’马长江马拉松赛”“荷花节”“君山丰收季”“油菜花节”等系列文旅活动……

一条以“农”为基础、“文”为内核、“旅”为引擎、“体”为载体的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之路铺展开来。

马栏山: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音视频产业高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治陈新

秋风习习,气候宜人。9月14日上午,记者走进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5号栋墙面的露天超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17日考察园区的视频。

今年8月中旬开始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的《学爸》,是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首部本土孵化出品的大片。湖南银河酷娱负责人、制片人刘晓告诉记者,这部影片从策划到播出,用了5年时间。影片制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马栏山,并走进了银河酷娱。

3年前那个金秋的下午,银河酷娱创始人、CEO李炜向总书记介绍了企业生产的视频作品、视频生产流程。“总书记对文化产业非常了解,问得很细,十分关注新技术、新平台发展状况。我们没想到,总书记甚至提到当时很火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还提到了不少和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问题。”

《学爸》是银河酷娱出品的第一部电影,影片紧扣中国教育的现实,讲述了多位家长为孩子“幼升小”激烈竞争的故事,给众多深陷“漩涡”的家长带去深深的思考。但此前,这部影片的情节被设计成主角有超能力的“高大上”风格。

总书记考察之后,《学爸》主创人员深受启发,删除原来设计的“超能力”“大英雄”情节,改写为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更多地呈现“学区房”“鸡娃”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这让影片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引发了观众共鸣。”刘晓说。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很大程度上是讲好中国老百姓的故事,传播好家门口的中国声音。”刘晓介绍,《学爸》上线后,迅速成为全国影片暑期档“黑马”之一,8月18日上映至今,拿下超过6亿元票房。

这些年,银河酷娱紧扣“导向金不换”理念,对以往的节目做了取舍和转型,将部分综艺节目剥离出去,投资制作了一系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其中不少取得了“叫好又叫座”效果。如电视剧《胡同》,讲述三代女性居委会主任扎根基层、和胡同街坊邻里共同将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故事,该剧一年前首播后,收视率一路领跑,稳居同期剧目榜首。

在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像《学爸》《胡同》这样的作品多点开花,还推出了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百炼成钢》《底线》、纪录片《中国》《闪耀吧!中华文明》《守护解放西》、综艺节目《舞蹈风暴》《声生不息》等一大批精品力作。

园区负责人表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坚持守正创新,在综艺节目、影视剧集、新闻出版、纪录片、动漫游戏等赛道实现突破,“我们希望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马栏山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音视频产业高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