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主治
热病,惊痫,感冒,痢疾,黄疸,目赤,口疮,咽痛,痄腮,疖肿,毒蛇咬伤,吐血,崩漏,月经不调,烫火伤,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适宜人群
适用于热病,惊痫,感冒,痢疾,黄疸,目赤,口疮,咽痛,痄腮,疖肿,毒蛇咬伤,吐血,崩漏,月经不调,烫火伤,跌打肿痛者。
不宜人群
尚不明确。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甲氧基去氢胆甾醇,低聚缩合鞣质,并没食子鞣质,总蛋白,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没食子酸,己糖,戊糖,糖醛酸,蛋白质,蛋白质鞣质多糖,酚性物质,又含熊果酸,委陵菜酸,野蔷薇葡萄糖酯,刺梨甙F,6-甲氧基柚皮素,杜鹃素,β-谷甾醇,硬脂酸,白桦甙,蛇莓并没食子甙A、B,山柰酚-3-O-芸香糖甙及山柰酚-3-O-刺槐二糖甙。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蛇莓水提取物5mg/ml,10mg/m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系,使其分裂指数明显抑制;10mg/ml和15mg/ml可使Eca-109细胞密度降低,结构模糊,作用48h后,细胞集落形成明显抑制,15mg/ml可使细胞完全丧失再繁殖能力;10mg/ml、15mg/ml对Eca-109细胞DNA合成(3H-TdR标记)有轻度抑制作用,说明蛇莓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和DNA合成两条途径。其多糖部分对移植S180肉瘤小鼠,在100mg/kg,200mg/kg时,显示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2、增强免疫功能:蛇莓流浸膏(2g/ml)显著升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机能,表现为胞体显著增大,每个胞体吞噬的鸡红细胞达7-8个之多,但各级消化状态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3、抗菌作用:蛇莓中分离的F-Ⅰ、F-Ⅱ、F-Ⅲ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痢疾杆菌的生长呈抑制阳性,对绿脓杆菌呈弱阳性,对沙门副伤寒菌呈阴性。其F-Ⅴ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呈强阳性抑制生长,其抗菌活性存在于水溶性部分和不能溶于水但能溶于丙酮的部分。此外,其(0.5g/ml浓度以上)对白喉杆菌有抑制作用(塑料泡沫渗透-抑菌环法)。
4、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其流浸膏对麻醉狗或兔有短暂的降压作用,并与剂量相关。对心脏收缩(狗)和心率(豚鼠)有抑制作用,并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
5、对平滑肌的作用:其流浸膏对离体肠仅使收缩振幅增大,张力无明显变化,且有随剂量增大抑制张力的作用;对家兔、豚鼠及大鼠的离体子宫均呈兴奋作用,0.2ml/50ml(含生药0.4g)的作用强度与1u垂体后叶素近似,妥拉苏林(0.25mg/50ml)不能对抗其此种作用,在体(兔)试验表明其流浸膏2ml/kg与垂体后叶素1u/kg作用强度相似。对豚鼠离体气管无明显影响。
6、其他作用:蛇莓乙醚提取部分有雄激素样和组胺样效果。对红细胞膜无保护作用。
毒理作用
其注射剂给小鼠腹腔注射达450g(生药)/kg,未见死亡;静脉注射(0.3ml/只)无异常或死亡。其流浸膏给小鼠灌服50g/kg14d,未见异常和中毒。
相关论述
1、《本草经集注》:“疗溪毒射工,伤寒大热甚良。”
2、《食疗本草》:“主胸胃热气,有蛇残不得食,主孩子口噤。”
3、《生草药性备要》:“治洗蛇莓注烂,散毒,干水。”
4、《药性考》:“热病可施,(治)伤寒狂躁,囗噤口糜。”
5、《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清热破积,凉血。治惊痫寒热,涂蛇蝎、毒虫咬伤,虚弱咳嗽。”
6、《湖南药物志》:“散瘀止血,拔毒生肌,除风凉血,退热止痛,燥湿杀虫。主治眼痛,中暑。雷公藤及磷砒中毒,打伤。”
7、《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泻热,敷烫伤。治小儿高热惊风,痢疾。”
8、《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急性喉炎,扁桃体炎,流火,角膜炎,结膜炎,带状疱疹,疖子,冻疮。”
9、《上海常用中草药》:“主治癌肿,疔疮,瘰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