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养殖在2020年可谓是一波三折,疫情禁养,大雨冲击,再到高温病害频发……对于青蛙养殖从业者来说今年必定是难熬的一年。
在青蛙养殖过程中病害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腐皮、红腿、歪头、软体等五花八门的青蛙病让养殖户们时常提心吊胆。尤其是2018年开始,在很多地方发现了青蛙软体病的现象,死亡率极高。
该病主要危害变态后的幼蛙和成蛙。流行季节但多发于秋季、夏季。青蛙得病后腿部无力,无法行动、进食,进而死亡。
除了这一明显症状外,常常还伴有哪些症状呢?
养青蛙软体病常见症状
1、后腿无力,肌肉弥散,行动受阻
2、肝脏颜色发黄
软体肝脏
正常肝脏
3、肾脏肿大
4、直肠肿大,膀胱肿大
5、体内无血或少血
经多个发病场地样品采集,以上现象为软体病普遍症状,经结合养殖管理情况、发病情况、场地建设情况等多方面分析,预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科学预防
1、日常管理消毒工作要到位
日常管理过程中,消毒一般可用生石灰、戊二醛、复合碘等常规消毒剂,使用消毒剂建议轮换交替使用,单一消毒剂可能会使病原产生耐药性,尤其是下雨过后,消毒工作一定要到位。
抗生素类药物不建议使用,目前氟苯尼考的杀菌力最强、并且使用之后耐药率最低,因此从杀菌效率上说,氟苯尼考确实是鱼病病原的“核武器”,这也是在青蛙病上用的最常见的抗生素之一。
氟苯尼考作为氯霉素第三代衍生物(氯霉素在2002年已禁,可抑制骨髓导致动物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是相关研究表明氟苯尼考对生物血液系统也有毒性;
虽然不会引起不可逆的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其会抑制可逆性红细胞生成,同时也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约比氯霉素强6倍,长期内服可引起消化机能混乱,出现维生素缺乏或二重感染症状。因此抗生素类药物在养殖过程中使用要慎重考虑。
2、注重营养平衡
为了出早蛙、出大蛙,很多养殖户在幼蛙养殖阶段持续使用高蛋白饲料投喂,一般都在40蛋白以上,甚至变态后全程使用42蛋白饲料投喂。相关研究表明,水产生物长期使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类饲料,往往出现食欲不振、活动无力,抗病力降低等现象。
2014年有人在牛蛙上做饲养实验,发现持续使用市面上高蛋白、高脂肪饲料,使牛蛙肝脏出现颜色不统一,肝脏脆化无韧性现象。
除此之外,青蛙专用饲料国内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很多蛙类饲料并不是针对青蛙的营养需求制定的,很多蛙类膨化料既可以喂牛蛙,虎纹蛙,又可以喂青蛙。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美国人日常吃的东西,中国人吃一个月,身体一定会有不良反应,这在水产生物上是同一个道理。因此,饲料和营养很可能是造成青蛙病害重要原因之一。
3、科学改建场地、遮荫效果要达标
种稻子,搭遮荫网,还是种植其他农作物?这些措施都是一个目的,为了使青蛙场地温度降下来。
青蛙是变温动物环境的温度和自身有直接的关系,遮荫措施达不到,影响青蛙生长、吃食、消化、代谢等各个方面,就像人类的“中暑”,很多人为了多增加一点密度,排水沟改造的很窄、遮荫措施只建造简陋的遮荫网,一旦发病、死亡率高、传染率高,得不偿失。
下面这几个场地,可以对比一下,究竟哪个池塘养殖效果是最好的?
从养殖结果、发病情况来看,4号场地是养殖效果最好的,基本上没有发病。
1号场地虽然草长得比较高,遮荫效果达到了,但通透性较差,青蛙排泄物、残余饲料会存在发霉变质的结果,滋生病原菌;
2号场地无遮荫网,只种了单排水稻,遮荫效果基本上达不到,3号场地一样的道理,在这两个场地,发病情况严重;
4号场地既有遮荫网,又种水稻,既达到降温效果、又有通透性,符合青蛙生长的适宜环境。
很多人场地青蛙在发病时,都会把水排干净,防止病原传播。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治标不治本,想要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池塘的水体建议保留。
青蛙是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的生物,两种呼吸方式共同参与生长代谢,水源是青蛙生长的必要环境因素之一,可以考虑加大沟的深度,做好水源消毒工作,同样对降温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