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州着力建好“大景区”、念好“致富经”、打好“改革牌”、谱好“文明曲”,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浙江特色、湖州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032301.png

建好“大景区”

湖州把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全域打造全省大花园中的大景区。

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大田地、林地、湿地等保护力度,完成造林更新7981亩,茶园修复1万多亩。

打好治水治气治矿攻坚战。治水剿劣在全省第一批通过验收,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面铺开115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43个小城镇高质量通过省级考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全覆盖。

建设四通八达的旅游道路。乡村美景连珠成串,形成全域旅游大景点,吸引更多的自驾游客。

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目前,湖州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先进县1个,打造3A级景区村庄19个,89%的行政村创成市级美丽乡村,建成精品村56个、示范带19条。

念好“致富经”

积极推动美丽乡村由建设向经营跨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032302.png

安吉鲁家村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湖州创下多个全省第一:省级示范性农业产业链数量全省第一,德清东衡村、安吉“田园鲁家”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温室龟鳖养殖全面“清零”,转向发展绿色果蔬、花卉苗木等生态农业。

推动乡村旅游内涵式发展。2017年,湖州全市休闲旅游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南浔区鱼文化节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第二届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将会址定在湖州。

深入实施“五年强村计划”。2017年湖州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8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70万元,分别增长16.1%、37.7%,年经常性收入15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全部“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99元,高于全省平均404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2∶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打好“改革牌”

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农村各领域改革,放大德清县省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效应,全力抓好15项“国字号”、29项“省字头”农村改革试点,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让湖州农村沉睡的资源积极盘活。目前,全市集体资产股权登记颁证全部完成,宅基地、农房确权发证“应发尽发”,农村承包地流转率达到61.3%。

032303.png

农村“三位一体”改革,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了助推器。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乡农合联组织体系,推进实体化运作,市县两级全部成立农民合作基金会和资产经营公司,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类组织有机融合,增强为农服务的科技、流通、金融信贷三重功能。

湖州农村人才体制改革,是全国唯一整市推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目前,全市十大农业产业联盟汇聚高校院所专家282名,服务经营主体1432家。从全国首家农民大学——湖州农民学院,走出的农民大学生60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就有9000多人。

谱好“文明曲”

近年来,湖州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乡风美带动农村美。最美人物、最美家庭等“最美”系列评选,广泛传承德文化、孝文化,推动美丽风尚变成美丽风景。在乡村,文明阵地建设成果丰硕,累计建成文化礼堂439家。

032304.png

湖州长兴县郑家村文化礼堂

湖州专门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对5个国家传统村落、35个省级传统村落及108个传统特色村加强保护。

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持续推行乡贤参事会等做法,全市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达标率为98.4%,广大老百姓的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