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办高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研究白士彦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摘要: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吉林省虽然在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层次、规模等方面落后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在借鉴国外教学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推动教学改革,增加吉林省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为推动吉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然,合作办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关键词: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在我国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截至2012年,经教育部审核并通过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全国共计703个。2003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鼓励和支持国内教育机构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一、吉林省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截至2010年,全国有普通高校2358所,其中民办普通高校674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为476.7万人,比上年增加30.5万人,增长6.8%;其中,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66.5万人,比上年增长7%,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20.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民办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以及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1.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吉林省60所高校,其中15所高校具有经教育部审核并通过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34个。中外合作项目的数量远远落后于上海、北京、山东、江苏、辽宁、浙江、天津、陕西、广东、湖北等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2.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外方合作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网数据,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从合作对象国和地区分布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如英国合作项目4个占比12%、美国占比28%、澳大利亚占比14%。另外由于吉林省与俄罗斯和韩国相邻,利用地缘优势,与俄罗斯开展了较多的合作项目,占比25%。另外,与芬兰、意大利也有合作项目。3.合作专业分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网,吉林省高校获准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专业分布以机电自动化专业为主,占比32%。而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引进体现了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对吉林省合作办学在专业选择方面的引导作用。

另外,专业合作领域比较广泛,比如护理学、物理和动画、视觉传达等专业都开展了合作办学。4.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典型代表是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另一种形式是成立合作办学项目,吉林省绝大多数的合作属于该种形式。4.1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中外合作二级学院是相对于中方合作高校,即母体学校而言,是指在母体学校领导下,由母体学校作为法人代表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实施的合作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二级学院本身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设置在中方母体学校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外方合作院校有国外5所大1.我校的国家基金项目已进入发展的瓶颈期。2009—2013年的项目申报曲线及项目获批曲线并不是呈直线上升,在2011年达到波峰后,2012年均有回落,2013年又小幅上升;这说明我校的国家基金项目发展已进入瓶颈期。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学校应从政策导向、激励机制及条件支持等方面着手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力度,可争取通过人才引进及培育措施,建立起一批团队,让国家基金项目进入稳定发展阶段。2.学校对国家基金各类项目的宣传有待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23类之多,申报和获批的项目类型相对集中,说明老师对其他类型的项目了解不够。

我校应加大对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联合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的宣传力度,方便我校教师结合上述类型项目寻找与其研究领域重合的研究点,扩大申报范围,凝练更多方向。3.高层次项目有待突破。高层次项目的缺乏,说明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有待加强。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从政策上引导科研人员潜心学术、致力创新、提高水平,为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夯实基础。同时,学校还应积极整合我校的优势力量,组建集体攻关团队,并给予这种团队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努力将其培育成敢冲击高层次项目,敢挑战学术前沿的潜力团队。4.立项项目学科分布不均。我校获批的国家基金项目大多集中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和数理科学部,说明生物、地理、数学、物理的学科研究实力较强,其他如:化学、材料、信息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有待加强。学校应加强对薄弱学科的科研投入,从人才、经费和政策上予以倾斜,同时加大对这些学科国家基金项目的申报指导和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申报数量及质量。5.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严重缺乏。无论从项目申报上还是项目立项上,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都是极度缺乏的。这说明我校科研人员与外界学术交流的薄弱,这背离了当今社会合作共享的科研活动主流。

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发展,先后与英国、德国、韩国、法国、芬兰、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项目,学校应顺应发展,把握机遇,有目的的组织教师加大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共同申报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参考文献:中国农业大学2003—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104-108.[2]肖向晨,马卫华,欧阳国桢.华南理工大学2006-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和资助情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42-145.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作用,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J].中国科学基金,2011-基金纵横:46-4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对提高西部高校科研水平的实证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黔科合字LKS[学,分别为美国诺斯伍德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加拿大莱姆顿学院、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和加拿大凯波布兰顿大学。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现己成为吉林省拥有本科专业最多、在校生最多、外籍教师最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院现开设有本科专业,分别是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商业管理专业等。

专业课程由外方院校合作提供,采用全英文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学术要求、考试标准都按照外方院校的规定行事,教材也由外方选定,全部使用国外英文教材,所有课程学习均可在国内完成。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项目通常设置在我国合作高校内,由我方负责招生,中外双方共同负责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合作项目与母体高校关系较为紧密,可共享我方主体高校的各种教育资源,但必须受到主体高校的直接管理和约束。吉林省高校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融合型 模式和嫁接型模式。融合型模式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 材和相关教学手段;聘请对方教师来我国的高等学校讲课,派遣我国 高等学校的教师去对方大学进修;引入对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 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等,以双语授课,通过全面引进国外的教学 模式,做到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也进一 步推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二种是嫁接型模 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 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 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例如, “2+2”模式,就是在国内学习2年,然后在国外再学习2年,修满要 求的学分者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有关证书。 5.民办高校合作办学现状。吉林省民办高校以及独立学院共计15 所,其中具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民办高校只有东北师 大人文学院。该校于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南方理工大学在科技 英语专业进行合作办学,合作方式为2+2模式。合作课程计划由双方 学校共同制定。其中包括中国必修课程和美国的必修课程。另外,该 校还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于2002年开始合作办学。截 至2014年共合作了12年,合作专业为国际商务和国际金融。合作项目 成果丰富。引进丹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聘 请丹麦教师来校讲课,丹麦教师授课占比30%。主要采取中丹双方教 师合作授课,每门课程每个学期由丹麦教师集中授课一至两周,其余 由中方教师完成。授课过程中引入对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 践环节、案例教学等;以双语授课,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 人才。该项目带动了东北师范大学双语教学,甚至是全英语教学的发 展水平,培养了一批双语教学教师,在吉林省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了 真正意思上的合作办学。

二、吉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进展 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项目在借鉴国外教学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外 先进的教育资源,推动教学改革, 培养一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人 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吉林省师资队伍素质和办 学条件,增加了吉林省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为推动吉林省的教 育发展和改革,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1.引进国际化的课程与教材。教育资源由多种要素构成,课程是 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课程包括了课程 设计、教学大纲、教材、教法以及考试等内容,直接体现着教育资源 的质量。没有课程,教师和学生就无法进行教育活动,也无法吸引资 金,更不能形成品牌。所以,教育资源的引进关键在于课程。中外合 作办学实质就是引进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做到优势互补。随着 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方式的多样化,很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引进了大量的优秀的国际化的原版教材,实现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 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合 作既包括了课程与教材的流动,也包含师资的流动和培训。在中外合 作办学过程中,一批从外方合作院校派任或是面向国际聘请的优秀外 籍教师加入丰富和充实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拓宽了中外教师交流与 合作的渠道。

同时,在许多中外合作项目中,也就双方教师的培训工 作开展了合作。中方合作院校中许多教师因此有机会去国外参加教师 培训或是在国内接受国际化的教师培训,在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 学方法、外语程度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如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合作办学中,对方院校甚至出资邀请骨干教师到丹麦进修学习,了解 和掌握欧洲的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3.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合作办学引进前沿的国际化课程和教材, 目的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办学成为“不出国的留学”,以解 决部分中国学生在国内接受国外教育,满足其出国学习国外先进文化 科技知识的需求,同时达到节约受教育成本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一 是成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短缺学科、急需人才的捷径; 三、吉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存在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在实践中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又暴露出诸多问题, 这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研究和发展的新事物。 1.资金投入保障问题。资金投入保障问题是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的主要问题。比如,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学生 的学费,除此之外只是有形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以及无形的知识产权形 式的投入,母体学校资金投入较少。

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组 织,学院要承担引进教材、聘请教师、配备教学设施、提供学生奖学 金等各种开支,所以日常经费开支很大,经济负担较为沉重。经费的 不足将直接影响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制约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造成 学院长远发展动力不足。 2.生源质量问题。在招生方面,由于经费方面的考虑以及追求经 济效益,合作办学需要达到一定的招生和办学规模,实现规模效应。 招生门槛相对较低,招生数量上的需求使高等学校合作办项目面临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