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银行优质服务经验_廊坊优质银行经验服务中心_廊坊优质银行经验服务有哪些

中小银行改革是近年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在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面动作频频,通过持续深化公司治理改革、整顿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违规行为、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推动吸收合并、改革重组落地,引导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等方式,促进中小银行夯实防风险根基。与此同时,不少中小银行也在政策支持下坚守支农支小主业,多渠道补充资本,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一揽子政策安排下,监管部门还将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谈及下一步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重点领域,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一是要继续做好发行专项债补充资本工作,修复银行资产扩张及可持续经营能力;二是鼓励优质银行、保险和其他符合资质的机构参与农村中小银行并购重组;三是拓宽风险处置资金来源;四是压实各方责任,依法让股东和债权人承担风险损失,严防道德风险等。

加快推动发行专项债补充资本

在资本补充压力加大、补充能力受限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通过发行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创新举措。

在政策支持下,今年以来,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不断落地提速。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银保监会积极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加快推动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上半年,经国务院批准,已向辽宁、甘肃、河南、大连4省(市)分配了1030亿元专项债额度。近期,还要批准一些地方的专项债发行方案,预计到8月底,将完成全部3200亿元额度的分配工作。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按照“省里有方案、能快则快、分批发行”的原则,督促地方政府尽快上报方案,加快审批进度,及早完成专项债发行工作,发挥其防风险保稳定促增长作用。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监管部门重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通过发行专项债支持部分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有助于增强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促进其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同时也拓展了专项债资金使用范围。

除了专项债,近几年,永续债逐渐成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另一重要渠道。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发债规模超万亿元,其中永续债发行规模为1580亿元。从发债主体来看,中小银行是发债主力军。截至上半年,已有包括河北银行、廊坊银行在内的多家中小银行发行了永续债。

“考虑到夯实中小银行资本的必要性,未来应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永续债等创新资本工具的发行主体扩容,支持中小银行建立多元化资本补充渠道,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建议,一是扩大永续债投资者参与范围,改善投资者参与结构;二是丰富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支持性工具,促进市场流动性;三是适度放松准入门槛,丰富、细化条款。

改革重组稳步推进

经过集中防与治,我国中小银行风险总体可控,整体收敛。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些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2021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186家和103家。

“现阶段,存量高风险机构数量呈现区域集中特点,内在问题是金融生态分化进一步加深带来的负向循环压力,叠加金融机构自身公司治理不善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影响共振、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王一峰表示。

在这一背景下,改革重组成为中小银行风险化解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银保监会支持鼓励地方政府推进辖内机构改革重组,优化区域金融机构体系,已先后批准组建四川银行、山西银行、辽沈银行,吸收合并了一些风险机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抗风险能力。2022年5月25日,中原银行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获批;7月2日,沈阳农商行顺利完成辽阳农商行和太子河村镇银行网点、人员、存款承接工作。

周茂华表示,近年来,部分中小银行面临的经营挑战加大,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抱团取暖”,一方面有助于化解风险,加快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稳健经营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望实现“1+1>2”的效果,加快培育市场竞争优势。

“未来,随着全国性银行和省级区域银行逐渐下沉,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和经营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兼并重组和区域整合模式预计将会常态化。”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表示,通过兼并重组和区域整合,农村中小银行既可以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面向更加广阔的市场扩大获客来源,又能通过区域协作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自身运营成本,还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化解历史包袱,在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但王静文也提到,与新设机构不同,机构在兼并重组过程中通常会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并重点提升治理能力,降低经营成本,以及平衡好资源配置。

谈及农村中小银行下一步改革方向,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鼓励优质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适格机构参与并购重组农村中小银行,会同相关部门落实鼓励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支持政策,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和区域整合。”

提升服务“三农”小微质效

做好普惠金融,坚守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初心本源,是中小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础,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实际上,在金融服务实践中,真正坚守定位、专注主业,深耕本地市场的银行,不但在普惠金融领域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也为自身优化业务结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服务以及凭借人缘、地缘等优势,中小银行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与政策性银行、大中型银行共同构成相互补充、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型贷款余额(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和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达11.96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51%,涉农贷款18.0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9.5%。

可以看出,中小银行已经成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但同时,中小银行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扰”。近年来,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不断下沉经营重心,每个县平均有9家银行展业,中小银行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受到冲击,信息科技建设滞后、经营成本较高等短板突出,部分机构优质客户流失,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近年来,大型银行服务重心下沉,且在品牌、资金成本、金融科技等方面具备优势,使得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竞争有所加大,尤其是对一些基本面表现相对较好的小微企业,各家竞争相对激烈。”周茂华表示。

基于此,如何发挥差异化优势,提升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质效,成为当下中小银行的“必答题”。对此,周茂华表示,地方法人银行需要继续发挥区域地缘优势,深耕区域市场,发挥中小银行决策链条相对短的优势,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快速作出响应,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另外,要推动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金融科技改进客户服务,提高风控和经营效率,改造展业模式,补齐线上短板,巩固中小银行在县域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