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说过一句话:婴儿在最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优先学会的是“不要”这个词语。研究发现,因为几乎所有的父母,跟孩子说最多的词语,也是“不要”。

“不要碰这个插座,它有危险!”

“不许碰桌上的锅,会烫到的!”

“不要爬到上面去,会摔下来的!”

“不要……”

我们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为了孩子能够比别人更有优势,通常会在孩子耳边喋喋不休。

育儿心得和经验_育儿经验分享心得体会_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

但我们却忽视了一点:我们是在不断地否定孩子做的事情,企图用否定法来让他们自己领悟正确的做法。这种批评的语气不仅不能让孩子们“改邪归正”,甚至会让他们“重蹈覆辙”。

大多数妈妈都会负责管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我家的两个孩子也不例外。

每天三句不离本行,到点吃饭了,就会对她们说:“洗手去,要吃饭了。”到时间洗澡了,也得再三催促。孩子要么假装听不见,要么拖延着说要等一下。

而如果当天换成孩子的爸爸来发话,孩子便乖乖照做。这是什么道理?根本不把老母亲放在眼里吗?如果这时候你大声斥责,效果更是大打折扣。孩子会觉得妈妈好凶,还是爸爸好。

其实真的是冤枉了孩子,道理也很简单,是“贝勃定律”在起作用。妈妈平时的话多,爱唠叨,孩子的反应也就迟钝了,爸爸平时话少,说的话也就有了分量。

育儿心得和经验_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_育儿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贝勃定律”是什么?即是说多了,做多了,让人习以为常。

举个例子:平时妻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干家务活,家庭成员都觉得是理所应当。丈夫偶尔帮忙洗个碗,扫下地,便被街坊邻居交口称赞。

这也给妈妈们提了个醒:做事时要把握好一个量和度。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了。

教孩子做人、做事,唠唠叨叨绝对是下策。教育过了头,刺激过多、过强,往往会引起对方心里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

那采用什么方法,能把话说到心窝里。与孩子沟通达到事半功倍呢?

一、对比法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有句话:“人都有个毛病,经不起疲劳轰炸。”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有个人去买衣服,他喜欢货比三家,看了这件看了那件,逛完这家逛另外一家,对比款式对比价格,听累了,走累了,很可能莫名其妙地选了一件性价比不高的衣服,就匆匆买回家了。

很多决定,不是因为选对了,而是因为选累了。

这样的“货比三家”,可以运用到育儿沟通技巧上。

育儿心得和经验_育儿经验分享心得体会_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

比如你给孩子制订的计划,这一周要完成一套科普读物的阅读。但你担心孩子不接受。

你可以先拿出一大堆晦涩难懂的书出来,假装要求他进行阅读。比如让他背古诗,或者让他诵读经典大作,遭到他的排斥之后,你拿出这套有彩图文字较少的科普读物,他必然接受。

你的成功在于,让孩子进行了比较,他发现科普读物是容易接受的,最终,他作了你满意的选择。

二、照顾到孩子的自尊

并不是只有大人才有自尊,即使是幼儿,也有自尊心。在进行说教时,我们注意不能总盯着孩子的行为进行“批判”,应该针对他的感受作出反应。

比如孩子在搭积木,拼装一个游乐场。但总是拼装不成功,他为此很懊恼,生气地摔掉积木。如果为此你说教一番:“生气又有什么用?重新搭一次不就好了?你没有耐心还摔积木是不对的…….”

这样的表达估计会使孩子更加生气,他得不到你的尊重,拼装不成功就很糟糕了,还被你批评。

如果换成另一种说法:“你搭不成游乐场很失望。你已经很认真地设计着你的游乐场了,但还是没有成功。可能得再继续努力。”

育儿心得和经验_育儿经验分享心得体会_心得育儿体会经验分享

这时孩子的挫败感被你抚慰了,也许就会重新振作起来,思考如何修改设计。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海姆 G 吉诺特

他们只希望得到我们的理解,明白他的心情就足够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比指出他们的不足更加重要。

写在最后:

我们总认为自己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其实,孩子更加单纯地爱着妈妈。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小心地呵护着他们幼小的心灵,尽量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说教,有技巧有方法,孩子更容易接受一些。

让孩子对我们的爱,坚定不移。

欢迎关注“跟屁虫育儿”,家中俩宝,妹妹实属姐姐的小跟班。

定期分享育儿经验,感受育儿感悟。我们共同成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