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为了准确把握 2023 年高考命题方向与趋势,学习借鉴省 内外高效备考策略与模式,切实提升疫情之下全省高三教师 高考备考的质量与效率。2022 年 11 月 27 日,甘肃省教育科 学研究院举行了 2023 年高考备考研讨会,因疫情防控需要, 受疫情影响,本次研讨活动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开展。上午 8: 40 举行开幕式,9:00—12:00 由北京四中语文教师魏蓝老 师围绕 2022 年全国‖卷的题型特点、题型变化以及 2023 年 的备考策略展开。先就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一、2022 全国‖卷语文试题整体分析(一)整体分析1.题型基本稳定,仍然是四大板块,只是个别题型做了 微调,注重立德树人,素养能力的培养。2.2022 年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充分释放 服务 “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不少试题联系教材,务必重 视。(一)各题型具体分析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没有变化。 从和 2019 年到 2021 年三年高考的比较来看,内容选择方向 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国本土人文层面。这应该能代表这一类 型的内容选择方向。2.实用类文本阅读 ,图解类题并非首次,比如 2019 年 全国 2 卷就曾经考过。
3.学类文本阅读,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没有变化。内 容选择符合 “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从和 2019 年到 2021 年三年高考的比较来看,内容选择了从 2017 年的《窗子以外》 之后多年未涉及的散文。但是从题材、主题等角度来考量, 还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主观题的设置延续了前几年对打 破答题套路的探讨理念。4.文言文阅读,在试题的设置上,2022 年全国乙卷文言 文阅读试题稳中有变,一方面保持原来的文言断句、文意概 述与文言翻译,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往相对固化的某些试题形 式,丰富了试题的考查维度,扩大了试题的开放性。具体来 说,试卷命题存在以下变化:(1)题干语言表述的变化。第 11 题,题干表述由过去 的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改为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这一简单的变换不只是字面文字的改换,更是 意味着考查方向及内容的转变。以往侧重于对加点词语含义 的理解,而现在不仅仅考查加点词语的含义,还涉及到与加 点词语有关内容的考查,拓展了考查的范围。(2)选项设置内容的变化。第 11 题,由于题干表述的 转变,造成选项设置的调整。
一方面,选项考查点由原来侧 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回归到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 词的考查,丰富了试题的内涵。另一方面,不仅仅是考查加 点词语在原文中的意义,还与教材中该词的含义和用法进行 比较,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也真正做到了教考衔接、以考促 教,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 “‘引导教学’的核 心功能, ‘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原则。如选项内容直接 考查了对初中课文《曹刿论战》与高中课文《短歌行》《孔雀 东南飞》中某句话某个词语的理解。(3)选项考查类型的多样化。第 11 题,选项中所举事 例涉及的体裁不仅有诗歌、文言文、还有散文,涉及面极其 广泛。考查内容集中牵涉到一词多义,在今年其他试题中还 涉及古今异义、文化常识。今年乙卷文言文试题 11 题 A 项 “饥者则食之”与 “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 字含义相同。此选项理解错误,因为 “饥者则食之”中 “食” 为给吃、喂养的意思, “食野之苹”中 “食”是吃的意思。 此外,B 选项关联到的《屈原列传》,当下的河南考生并未将 此列入学习篇目中,这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就更增加了。他们 需要对 “是以见放”这句中每个词语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对 语境有一个粗略的揣测,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屈原遭贬黜的 人生经历,从而精准判别 “放”的含义为 “放逐”。
这道题既 对考生基础性文言知识进行了考查,又考查了他们同一层面 知识的横向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6.名篇名句默写,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没有变化。 考查了高中篇目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锦瑟》,初 中篇目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篇都是古诗,没有考查初高 中的古文,题型都是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但对书写的精 度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日的复习备考中要 注意书写的精准性。从和 2019 年到 2021 年三年高考的比较 来看,依然选择名家名篇名句,较以往难度有所降低。7.语言文字运用,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有变化。从 和 2019 年到 2021 年三年高考的比较来看,增加了主观题的 答题量,考查方式与内容也更为灵活。8.写作,从近三年高考的比较来看,作文除了材料形式 有所变化,阅读量有所增加以外,家国情怀依然是主导。二、2023 年备考策略2022 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试题的转变预示着未来考题的 方向,因此 2023 年高考备考一定要紧跟高考命题趋势,转变 教学行为,做到精准备考、高效备考。笔者认为当下的新一 轮高考文言文备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训练文本多样化,熟悉各种文本形式根据 2022 年文言文阅读选文呈现的形式,备考时要在杂 史小说集上下足工夫。
同时拓展训练《孟子》《墨子》言论类 文本相应试题。此外,兼顾人物传记类文本、纪事本末体文 本、国别体类文本、说理文和其他散文类文本,做到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备考。2.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由于今年高考文言文设题时强化了文本与教材的结合, 教材中的名篇《短歌行》《曹刿论战》《孔雀东南飞》与文本 实词互相对应考查,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强化教材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掌握,才能进行比 较探究。此外,也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复习课本不只是为了这 三分,还是为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何况与教材有联系的 不只是体现在加点词语理解这一道题上,还存在于翻译中, 比如 “将奈其士众何”中 “奈何”与课本《鸿门宴》 “将奈 何”中 “奈何”含义一致。因此,在教学或复习时,要注重 课本、回归课本,做好课本梳理总结工作。比如针对初中要 求背诵的五十篇古诗文与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古诗文, 做到字字会翻译,句句能理解,并系统梳理其中涉及到的各 类文言现象,做到一词多解,触类旁通。3.更新试题内容,有机关联教材不仅要系统复习课本,同时也要注意试题内容的应时转 变,在设置 11 题时应该加入对文言字词的考查,可以是文言 实词、虚词与文化常识,并且与教材进行关联。
如在命制节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吐谷浑盛衰》的文言试题时,11 题的 设置为 A. “分户一千七百以隶之”与 “氓隶之人”(《过秦 论》)两句中的 “隶”字含义不同。B. “今当去汝万里之外” 与 “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 “去”字含义相同。C. “属永嘉之乱”与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D. “国人患 之”与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 句中的 “患”字含义不同。4.重视高考真题,延伸拓宽知识“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文本是专家们千挑万选、精雕细琢 出的以 ‘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的高质量文章, 文本内容有利于形成 ‘语言建构与语用’‘文化传承与理解’ 的学科素养”,因此教师要格外注重高考文言文试题的运用, 引导学生将文本读通、读透。可以采取挖空训练的方式学习, 做到篇篇落实、字字对应、时时巩固,同时注意在标注字词 含义时,适当嵌入与教材的联系,如 2022 年全国乙卷文言文 挖空训练 “今春筑台,是(这,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游褒禅山记》)夺(耽误,“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民时也。岂所以(用来,“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定命安存,而 称为人君于后世哉?”5.背诵文言篇目,做到熟记于心勤于背诵,方能留痕于心。文言字词掌握的方式之一在 于背诵,背诵是理解和运用的开始,更是思维能力生长延伸 的基础。但不拘泥于重点字词的背诵,而是扩展到全文的背 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重要字词的掌握,另一方 面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每天进行两段课 内古诗文的熟读与翻译,每周背诵两到三篇课外文言文,并 有意识地多加背诵其中的名句,这样可以把文言文和作文联 系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无句读的方式, 在早读时进行朗读,在自习课上进行断句,从而在一次次训 练中掌握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在知识与能力之间搭建 起一座桥梁。6.命题依据,掌握备考方向高考备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0 年修订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评价改革会继续坚持价值引 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大方向,考查的关键 能力还是阅读与表达、写作与交流。因此,教师要吃透命题 依据的相关精神,参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 2021 年高考语文 试题评析的权威解读,把握复习的基本原则,训练考生综合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今年全国乙卷文言文试题在选文和命题上都有一定 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文言知 识与能力。总之,我们要关注高考试题的趋势,但又不止步 于变化之处的分析,更要回归字词本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 生掌握必备的文言知识与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地 面对来年的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