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庐县牢牢抓住建设“共同富裕”试点的机遇,以乡村旅游为路径,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积极探索“共富工坊”建设。图为该县富春江镇芦茨村积极打造特色民宿项目,创建乡村慢生活体验区。胡鉴 摄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2021年5月,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两年来,浙江推动示范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文件,推介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典型经验,包括组织建设、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地区差距、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六个方面十条典型经验做法。

“亩均论英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等经验做法被推介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推介的首批典型经验中,高质量发展是重要内容,“亩均论英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等在实践中释放出强劲发展动能的经验做法被广泛推介。

“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无限的未来。”为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浙江省促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向纵深发展。“亩均论英雄”,将农业生产“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判定企业不再以规模为王、以产量论英雄,而是以土地亩均产值为核心指标,对用地效益进行考核评价。

5月,浙江省新昌县,世界轴承行业巨头斯凯孚集团旗下的高精密轴承产业园及研发中心项目(三期)正在忙碌施工。去年8月,在一期、二期已投产的情况下,斯凯孚集团追加投资开工建设三期项目,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规模效应,发挥“链主型”企业带动作用,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新昌。

被称为轴承之乡的新昌拥有50多年轴承产业发展史,2018年开始,该县启动“亩均效益”领跑行动,将全县600多家企业分类分业实行年度绩效综合评价,对亩均效益领跑者,加大财税、用地、水电、金融等政策倾斜,让优质企业收获更多成长空间;对亩均效益低下者,通过技改投入、兼并重组、“腾笼换鸟”等方式,倒逼其或改造提升或转型发展。

在综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下,当地回租回购工业用地230余亩,这为土地发挥更大价值,吸引斯凯孚等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新昌县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斯凯孚项目的到来不仅会提升整个行业的亩均效益,还能进一步增强新昌轴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让寸土生寸金。

据了解,“亩均论英雄”包括构建亩均效益评价体系,以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为核心指标,全面建立涵盖工业、服务业以及各类园区平台的亩均效益评价指标体系。2022年,浙江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34.8万元/亩,亩均增加值达176.9万元/亩,较2017年分别累计提升36.5%和71.4%。

在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方面,浙江省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改革为主线,形成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累计培育未来工厂52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601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30家;累计认定未来农场20家、数字农业工厂278家;直播电商、网络零售额规模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数字经济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浙江多地瞄准“数字经济+硬科技”融合发展方向,着力做强数字经济领域千亿级集群。杭州部署纵深推进数字技术创新突破,精准把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尊重和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巩固和提升杭州在软件信息服务业方面的竞争优势。嘉善县正在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推动兰钧新能源研究院等项目发展,做大做强通讯电子、锂电池两大产业链。桐乡市立足新材料产业基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新材料集群。

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8977亿元,占GDP比重达11.6%;全年数字经济核心营业收入突破3万亿元,达3.28万亿。培育数字经济领域千亿企业2家、百亿企业45家、上市企业164家。

“共富工坊”、山海协作、“两进两回”行动……把缩小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解题”共富

在首批典型经验中,“共富工坊”、山海协作、“两进两回”行动、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等多条做法被推介,突显推进共同富裕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

不久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港南村的农户沈掌荣拿到700元的分红款,这是该镇强村公司今年送出的第一笔股息。

在提高农村群众收入方面,南浔区积极探索强村富民的有效路径。通过整镇组团、产业联营、村企共建等方式,由各村抱团成立强村公司,产业投资涉及农产品种植、共富产业园、工程建设、环境保洁、光伏发电等领域,实现“村村成股东、村村有分红”。截至目前,南浔全区已组建“强村公司”26家,注册资金超4亿,实现全区行政村投资入股全覆盖,强村公司实现经营利润已超1亿元,为每个行政村平均增收50万元,2022年全区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150万元。

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百姓增信……近年来,浙江坚持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利用闲置房屋土地等创办工坊,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把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共富工坊”5599家,累计吸纳农民就业27.8万人,人均月增收约2600元,合计年增收约87亿元。

不止如此,浙江还出台激励政策,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即推进科技进乡村、鼓励资金进乡村、支持青年回农村、组织乡贤回农村,实质性加速科技、资金、人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比如,2022年全省共派遣科技特派员5000多人次,实施科技项目534个,省财政安排资金6400多万元,为受援地引进项目180个。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下,202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万元,较2017年增长51.56%,年均增长8.8%;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0,低于全国2.45的水平,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

让“山”的资源和“海”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持续缩小地区差距方面,山海协作正在不断奏响新的协奏曲。

机械臂在生产线自动生产,智能运输车在车间高效运输,智能大屏实时监控运转各项情况……走进位于浙江省义乌市的晶澳科技公司,生产全线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数据化。这家企业在当地共有2个项目,占地180多亩,主要生产光伏产品和光伏辅料。项目顺利落地,得益于义乌市与丽水市莲都区进行的“山海协作”。

2002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动50个经济强县结对帮扶山区26县,结对双方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引导技术、资本、市场等与山区生态资源结合,实现平台共建、产业共兴、项目共引。在这样的背景下,义乌市“牵手”丽水市莲都区,打造“产业飞地”。

“2021年,莲都区与义乌市签订框架合作协议,规划面积1549亩,重点发展光伏辅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莲都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合作模式主要由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义乌出资40%,莲都出资60%,项目落地后两地在税收等方面按三七分成,向莲都倾斜。

除了“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也在正常运营。位于义乌市大陈镇的山海协作消薄园,项目由丽水市莲都兴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36个经济薄弱村采取消薄资金入股形式,每年至少可获300万元分红项目。建设以来累计获得投资收益912.50万元,累计向36个重点薄弱村分红569.88万元,为全区36个村解决“消薄”问题,带动208个村集体增收。

山海协作大力推动了山区县高质量发展。2022年浙江省共推进山海协作产业项目394个,到位资金545亿元,累计许可科技成果730次,山区26县技术交易额达146亿元,同比增长39%。在接续发力、久久为功下,2022年浙江山区26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医共体建设、掌上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更有“质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聚焦老百姓的获得感更有“质地”,典型经验推介了浙江医共体、掌上办事等做法。

在群众关心的医疗问题方面,浙江省深入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医共体聚焦一体化整合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聚焦强基层优化优质医疗资源配置、聚焦“大健康”开展全周期健康管理。全省72个县(市、区)将204家县级医院和1161家乡镇卫生院组建成为165家医共体。

以检验、影像、病理诊断为例,医共体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有3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和116项医学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覆盖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杭州市富阳区互认项目占高频检验项目90%以上,CT检查类平均排队时间节省2个多小时。

在医共体的推动下,每年有5000余名县级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定期排班工作;省级县域龙头学科增加到175个,微创手术实现全覆盖;全省乡镇卫生院99.8%开设夜门急诊,98.2%开展门诊小手术,72.8%提供住院服务,方便群众就近看病、看得好病。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聚力打造群众、企业掌上办事总入口“浙里办”,推动“掌上办事”由“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加快构建优质普惠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良性局面。

比如聚焦个人出生到死亡、企业准入到退出两个全生命周期,整合全省各类数字化应用,持续优化“浙里办”;在山区26县基础上提质扩面,联合农商银行打造13000多个覆盖全省的“就近帮办”网点;探索“网格员+帮办”等服务新模式,实现进村入社延伸办,考虑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需求,探索组建帮办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做好上门服务。截至目前,“浙里办”实名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日均活跃用户数300万。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85%。

共同富裕不仅“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建设万余座乡村文化礼堂,布局城市书房,推行志愿服务……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浙江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下,生态文明建设正成为共同富裕的增长点。湖州市全面启动“村游富农”共富计划,推动乡村旅游环境微改造精提升,优化乡村文旅共享服务空间,打造望山见水有乡愁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高颜值”变成了“高市值”,不少当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2022年,湖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112元,年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正在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累计建成4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以上,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一幕幕“两山”转化的缩影,构成了浙江这片绿色土地谋求共富发展出路的生动写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