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也是“保供给、惠民生、促稳定”的大产业。生猪产业作为河南省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其持续健康发展对河南省畜牧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河南省生猪产业的生产形势以及当前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2018 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以期为河南省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一 河南省生猪产业的整体特征

1、总量大。2016 年河南省生猪饲养量和猪肉产量分别达10 289万头、450万t,2017 年将达到10 610万头、467万t,居全国前列。河南省驻马店、周口、南阳等3 市的生猪饲养量均超过1 000万头,有45个县的生猪饲养量超过100万头,其中邓州、正阳饲养量均超过200万头。

2、占比高。2016 年河南省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4.6%(世界平均水平为36%,全国平均水平为62%,四川省为71%)。目前全省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62% 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 个百分点(同期四川35%、湖南43%、广东60%、山东44%)。全省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551 个,占全国总数(4 261个)的比例约为13%,其中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猪场75个。

3、龙头强。目前河南省拥有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32 家,其中生猪企业约占1/3,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9 000万头。漯河双汇、南阳牧原、郑州雏鹰、许昌众品等本土企业已发展成为产业巨头。其中,牧原集团已在全国17 个省84 个县布局生猪养殖基地,2017 年出栏量占全省总出栏量的1/10 以上。此外,正大、正邦等外来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河南,发展势头强劲。

4、地位重。2016 年河南省牧业产值2 611 亿元,其中生猪业产值1 242 亿元,占牧业产值比重近48%。双汇集团上缴利税占整个漯河市税收的40% 左右。河南省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有58 个,2017 年河南省生猪外调量超过2 000 万头。

二 河南省生猪产业的发展形势

2015年5月—2018年1月, 生猪养殖连续32个月保持盈利,2016年全国出栏1头育肥猪平均盈利400元,2017年平均盈利约200元。目前,河南省生猪均价为15元/kg,仍处于较好盈利区间,这主要因为规模化程度提高。数据显示,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例由2010年的34.5%提高到2016年的44.9%,小农户“一哄而上”现象减少。其次,受环保风暴影响,南方10省减少存栏2 300万头,河南省减少存栏约200 万头。再加上区域结构调整——“南猪北养”,而新建猪场产能尚未完全形成。从农业部统计监测情况看,2017年12月生猪存栏同比减少6.8%(河南省12月监测村存栏832 091头,同比下降2.6%), 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6.4%(河南省12月份监村存栏88 291头,同比下降4.2%),生猪产能仍在低位。全年集贸市场猪肉交易量下降1.1%,推算猪肉产量同比增加0.8%,猪肉供需变化不大。由此预计春节前生猪价格总体保持震荡上行态势,2018年上半年养殖还有盈利空间。

整体来看,2017 年河南省生猪生产表现出八大特点 :

? 第一,养殖总量持续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生猪出栏量由1978年的721万头增长至2017年的6 220万头,增长近9倍,年均增长5.8%,高于全国的4.1%,居全国前列。

? 第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河南省年出栏5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62% 以上,较“十一五” 末提高5.5 个百分点,小散户减少近103 万户。年出栏万头以上比重达20.6%,比“十一五”末增加了9.4 个百分点。

? 第三,产业扶贫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产业扶贫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殖企业用地难、贷款难、治污难等问题。全省679 家畜牧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带动77 786户贫困户,带动218 670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贫,一大批畜牧企业规模迅速壮大。牧原集团在社旗、方城、内乡、淅川、宁陵、范县、扶沟、西华、商水、太康、平舆、正阳、滑县、上蔡等14个贫困县计划投资149亿元,2017 年已完成投资13亿元,建设年出栏1 430万头生猪项目,2017 年共出栏生猪达到724万头, 同比增长132%。方城县新增养殖用地3 400亩,投放贷款1.76亿元,新建规模以上养殖场14个,创办畜牧扶贫专业合作社32个,发展了一批养殖企业,也增强了龙头企业脱贫扶贫能力。

? 第四,绿色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河南省每年产生畜禽粪污5.4亿t,其中40% 为猪粪尿。2017年,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效,禁养区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2 081个,其中生猪规模养殖场2 024 个,全省需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的规模养殖场17 211个,目前已配套建设的场数为13 907个,配套率达80.8%;生态畜牧业示范创建活动初见成效,全省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市5个、 示范县10个、示范场1 700 个,养殖企业流转土地达76 万亩;牧原集团投资1.4 亿元建设粪尿水贮存池318万m3,铺设粪尿水还田管网141.5万m,有机肥加工能力达到3万t,形成了“分级收集、厌氧发酵、沼气利用、沼液暂存、管网输送、施肥还田”的种养结合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已经开展粪污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建设6个,种养结合试点县项目4个,计划开展的整县推进试点建设项目12个,投资超过5亿元; 据统计, 目前全省已建成粪污储存场600万m2、粪尿贮存池1 240万m3,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4 950个; 处理利用模式不断创新并推广,平顶山康龙洛阳新大“家庭农场种养一体化模式”、南阳牧原新蔡未来“大型企业全循环种养结合模式”、河南金汇“第三方治理种养结合模式”、南阳鸿旺驻马店龙凤山“休闲观光种养结合模式”等1批典型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充分利用“果、茶、林”消纳畜禽粪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广“畜- 沼- 粮”模式,使生态畜牧业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延伸。

? 第五,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在养殖环境控制、自动化精准饲喂、废弃物自动处理等方面,一大批龙头企业升级更新了生产设施设备。在环境控制方面,针对猪场水、电、料、环境、有害气体等进行自动化监视和控制,实时获取设备和环境的状态和信息,全面提升养猪自动化水平。在自动化精准饲喂方面,重点解决自动供料、自动供水等问题。在粪污处理设施方面,自动清粪、固液分离、全漏粪地板、自动刮粪板、有机肥发酵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了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河南省监测的8 个万头猪场MSY达到17.2头,雄峰公司托管的30个规模猪场MSY 达到19头以上,一些种猪企业PSY最高超过30头。

? 第六,对外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河南省有一批养猪企业加快了对外合作步伐,如汝州华扬农牧公司与丹麦丹育公司、谊发公司与德国等都在种猪育种、品牌、基因、饲料、投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雏鹰农牧与意大利德拉瓦伊在高端发酵火腿产品加工方面开展合作;新郑银发公司与美国谢福公司开展了联合育种合作;牧原集团与以色列在农牧结合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来自泰国、日本等11个国家的21家境外企业和个人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河南省投资发展畜牧业,投资建设涉牧企业35家,总投资额达73.4亿元,其中境外投资29.2亿元。双汇集团、多尔克司、贵友集团、郑州后羿、河南银星、信阳福康羽毛等涉牧企业在境外设立畜牧企业10家,总投资达71.9亿美元,合作层次、合作方式、合作领域不断深化。

? 第七,新业态不断涌现。一批涉牧企业或畜牧电商平台不断发展壮大。雏鹰农牧面向生猪养殖全产业链各经营主体打造的互联网时代养猪资源平台—新融农牧上线运行,2017年入驻养殖企业达200余家,上下游企业200余家,金融机构11家,交易额达10亿。神州牧易以牧易商城为主的投入品线上商城,入驻产品近1 000多种,以猪贸通作为五好服务模式的核心,以生猪的买卖交易为切入口,认证猪场462家,签约猪经纪620家,签约屠宰场近120 多家,通过产地交易和进场交易综合线上交易生猪近53万头,综合交易额突破8.6亿。众品集团打造的鲜易控股下辖“鲜易网”生鲜电商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58.6万,交易额达101 亿,带动5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驻马店龙凤山、方城鸿旺等公司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生态+”等休闲观光畜牧业新业态,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漯河市建立了畜牧环保治理智慧监管平台,对75个大型生态规模场安装智能电表、液位仪、视频监控进行24 h在线监控,按照市级每月1次、县级每月2次对粪污综合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地检查,确保线下监督落到实处。

? 第八,借助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强。目前河南省成功在国内外上市的畜牧企业有7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达17家,其中广安生物、民正农牧等4家企业进入了新三板的创新层。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等四板市场挂牌的涉牧企业共95家,2017年新增了55家。通过上市挂牌,企业融资能力大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上半年,河南省上市挂牌畜牧企业已成功从资本市场实现融资22.4亿元,融资额度是2016年全省全年省级以上畜牧财政扶持资金总量的1.2倍,在促进行业快速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仅河南省农信社对畜牧行业贷款超过60亿元,支持400多家畜牧企业以及1 500多家合作社和养殖大户。

三 河南省生猪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河南省养猪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产业发展既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刚性约束,同时又面临着重大动物疫病、质量安全隐患等因素的严峻挑战,需要高度关注,有效应对。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制种能力不强。目前全国有92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河南省仅6个,远少于广东(11个)、湖北(9个)、山东(8个)等省份。全省有41家省级种猪场, 仅有9家引入全自动种猪测定系统。新申报的3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均未通过验收。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共从国外引进种猪7.4万头,种猪企业仍无法摆脱对进口的依赖。目前河南省生猪产业制种能力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品种选育缺乏系统性,种质企业积极性不高,联合育种意识不强,种质评价体系装备和手段滞后,高水平技术人才缺乏。

2、生产水平偏低。一是单位产出率偏低。目前河南省每头能繁母猪年均提供猪肉约1 000kg,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150kg,远低于先进省份和发达国家的1 500~ 1 800kg。二是资源转化率偏低。河南省生猪养殖平均耗料增重比在2.8:1以上,每千克增重比欧盟多消耗饲料0.5kg 左右,1头猪多消耗饲料50kg,全省多消耗饲料粮300万t。三是劳动生产率偏低,河南省平均每个饲养员能饲养600头育肥猪,但生产管理水平高的养殖场能达到3 000头,最高可达10 000头。

3、发展质量不高。一是产业化程度低,经营主体碎片化,链条不畅,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全省调查的76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78%的企业只具有一个产业。二是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还比较重,全省生猪散养户约92万户,小规模养殖户仍占一定比例。三是生产成本偏高,平均养殖成本比美国高40%左右。四是养殖技术优势不足,技术输出不多。五是中高端低温、发酵产品比重低,原字号产品偏多,2017 年河南省调往其他省份活猪数量达到2 250万头,超过全省出栏总量的1/3。

四 关于未来河南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

回首2017年,展望2018年,畜牧业正在发生一些新变化:农牧业结构调整进入大统筹大融合时期;养殖区域布局进入大转移大调整时期;畜牧业生产经营进入大洗牌大变革时期;养殖污染和生态环境进入大治理大修复时期;畜产品国际贸易进入了大流通大开放时期。因此,2018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路将是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稳定存栏,增加出栏,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生产成本,补齐生态短板, 加快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弘扬工匠精神,使养猪成为体面的职业因此,2018 年需重点在风险控制、畜牧产业扶贫、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做工作。

4.1 防控风险

? 防控市场风险

首先,要不断完善升级监测预警网络。目前河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网络系统,包括周监测:38个价格和20个猪肉交易量;月监测:360个生猪生产和养殖效益;1 484个生猪规模场和8个万头以上规模场生产;10个淘汰母猪屠宰场的屠宰量;6个种猪场生产;半年监测:规模场全数监测;全国联网:4 000个监测点;定期会商:组织协会、学会、专家团组、统计局、农调队、18个省辖市、10个直管县和部分企业座谈。通过不断整合这些资源, 加强形势研判,及时发布信息,规避市场风险,指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养猪企业应当练好内功,通过技术、组织、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 严控疫病风险

首先,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企业要重点做好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及仔猪腹泻病等常见动物疫病的免疫, 积极做好抗体监测及效果评价,配合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监督抽检,并通过自检、委托检验等多种方式对检出阳性的动物及时进行扑杀,确保免疫效果和处置符合防控要求。河南省2018年将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先打后补”试点,鼓励各养殖企业积极申报, 享受免疫政策调整的红利。

其次,推进种猪场疫病净化。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和河南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3—2020 年)》都明确提出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要求,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必须在2018年底之前达到净化标准;省管原种场必须在2019年底之前达到净化标准;其他省管种畜禽场必须在2020年底之前达到净化标准。

再次,要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育肥猪保险工作。

? 严控质量安全风险

养殖企业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完善内部管理规范,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畜禽养殖技术规程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确保出栏生猪质量安全。加强投入品管理,严格按照使用规范科学合理使用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建立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购进、使用记录,不购进、不贮存、不使用假劣、过期的兽药、饲料及添加剂和原料药;严禁在养殖环节使用或添加“瘦肉精”、氯霉素等国家明令禁用物质,禁止使用人药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出栏生猪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出售生猪时要及时报检,不得出售未经检疫、检疫不合格或者药物残留超过国家标准的畜禽。

此外,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细化监管措施,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以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2 搞好产业扶贫

?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安排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生猪调出大县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粮改饲” 试点县、优质高产苜蓿示范区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等畜牧业发展资金时,重点向53个贫困县倾斜。加强与扶贫、发改、财政、农业、环保、林业、科技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同时, 按照《河南省脱贫攻坚小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支持卢氏、台前、淅川、嵩县等4 个国定深度贫困县畜牧产业发展。

? 二是深入开展千企带万户活动,一方面积极动员本土企业开展产业扶贫,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到贫困县投资兴业。

? 三是开展养殖技能培训。按照《河南省畜牧产业扶贫养殖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的要求,省市县三级专家团(组) 按照责任分工,加强对贫困户技能培训,推广养殖实用技术,重点加强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畜禽粪污处理、畜牧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培训。

4.3 推进绿色发展

?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首先,推动南阳、周口、商丘、驻马店、平顶山、开封、许昌、新乡、安阳等9个优势发展区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积极引导养殖企业向洛阳、三门峡、濮阳、焦作、济源等5 个潜力增长区布局新增生产力,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与环境容量相匹配的高标准种养结合养殖基地;最后,稳定郑州、漯河、鹤壁、信阳、南阳丹江口水源地周边等5个约束发展区养殖数量,推进标准化养殖,提升智能化装备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生猪产业。

? 二是推进种养一体化行动。按照“改水冲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固液分离、雨污分流,综合利用”(三改两分一利用)的技术路线,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工艺改造。在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要引导大型企业加强粪污能源化与肥料化综合利用发展设施农业,引导中等规模企业发展种养结合就地消纳,引导小规模养殖场集中建设处理中心,引导小散户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养殖,进入产业链,进入市场循环。在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方面,鹤壁争创国家绿色畜牧业示范市,漯河、平顶山、南阳、濮阳、驻马店为省级示范市, 10个国家级畜牧业绿色示范县,200个示范场,逐步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模式。2017年中央项目资金达60亿元,2018年将突破80亿元,国家确定河南省的69个养殖大县主要以生猪为主,每个县陆续安排资金3 000 万~6 000万元以解决粪污治理问题。

? 三是开发养猪业多重功能。学习驻马店龙凤山南阳鸿旺经验,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养殖和乡村旅游,培育打造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示范点,推进养猪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养殖业的综合效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