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白水县北井头乡南井头村的西头聚居着五十多户人家,这些人家大部分姓王,彼此间非亲既故,走动得都很亲近。1998年春节刚过,一个叫王中林的人走进了村民王永生的家,很快一个让全村人都接受不了的事情发生了。

陕西省白水县北井头乡南井头村村民王永生:王中林到我们这个家里来作客,我就让我老婆给他洗水果,他说不用洗,不用洗,不用洗最后还是洗了。

论辈分,来客王中林是王永生的叔叔。眼看长辈到家,端茶,倒水,洗水果自然是王永生夫妻俩的分内事。可是刚把洗好的水果放到桌上,王中林随后的动作让王永生夫妻俩目瞪口呆。

陕西省白水县北井头乡南井头村村民王永生:他拿着水果看了一看,他还自己再洗了一遍,我们觉得他这种做法不可思议。

致富经陕西白水豆腐干

致富经陕西白水豆腐干

陕西省白水县北井头乡南井头村王永生的妻子王建弟:土话来说,好像是看不起人一样的。

这事儿就在村里传开了。在农村,瞧不起人是大罪过。从此,热情好客的王家村人嘴上不说,心里却对王中林敬而远之。村里人不待见,王中林索性住在县城里,很少回村里转了。可是过了一年,又有消息传回到村子,说王中林在城里又做出了令人惊奇的事儿。

1999年的一天,在白水县城的一家KTV里,一场老同学聚会在此举行,其中就有王中林。就在唱歌的时候,王中林做出了一个满座皆惊的举动。

刘云峰:大家唱歌的时候,别人递给他话筒,他直接推得特别远,然后他拿着这个手纸,然后包到这个话筒上去唱歌,我说咋回事。

用卫生纸包住老同学用过的话筒,这不是瞧不起人,简直就是抽老同学的脸。更让老同学们气愤的是,王中林唱歌时还做出了一个更怪异的动作。

王中林的同学刘云峰:一个是拿着话筒,话筒上拿着卫生纸,离他的口大概有一尺多远在那儿唱歌。

闪烁的霓虹灯,震耳的音乐,再加上一个伸出一尺多远拿着话筒的手,一场本应开心的同学会即将闹得不欢而散。就在这时,已经是医生的刘云峰看出了问题的真相。

王中林的同学刘云峰:最后我跟同学说,我说这家伙已经有了洁癖。

记者:当时很多同学不一定知道?

王中林的同学刘云峰:同学很惊讶,同学觉得,我跟他说,这属于洁癖。

记者:洁癖从你们医学角度来讲如果太严重的话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王中林的同学刘云峰:会心理障碍。

同学会后,亲朋好友总算揭开了谜团,王中林的行为怪异,没别的毛病,就是因为他特别特别爱干净,还特别讲究。他喝水的杯子别人碰不得,他车里的方向盘别人动不得,就连他和别人握手也只是握对方的一个手指头,握完后还得马上去洗手。

王中林:我感觉就是一种心理病,就是自己感觉到说,好像这外面接触的时候,好多好多细菌,病菌,就是好像自己就要把那个抵触到外面,不要沾到自己。

即使在家里,王中林也立了很多规矩。不管谁来,只要进了家门,只能坐在他指定的沙发上,进入卧室上网必须得脱掉外裤。有一回他最疼爱的小女儿着急上网忘了脱掉外裤,王中林大发雷霆。

王中林:我说赶紧去,你把衣服脱了,赶紧拿出来重新洗,我女儿哭了,她说爸你这啥毛病,我说你赶紧赶紧赶紧,最后养成习惯了,我女儿要上电脑查东西,她是这样进门的,就这样,穿着里面的毛衣,一脱,就坐在电脑那儿。

特别特别爱干净成了王中林的难言之隐,而村里人倒只是觉得稀奇,并以此津津乐道。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也正是因为特别特别爱干净这样看似无足轻重的小毛病,却让王中林经历了跌宕起伏,大悲大喜的财富人生。

1993年,就在这个窑洞的旁边,王中林办起了一家建筑用的预制板厂,开始了创业生涯。

王中林:1993年我经营楼板厂,那一年基本上货就是供不应求,楼板就是还没生产出来人家就交定钱了,那一年我就赚了不少钱。

几年的光景,王中林成了有钱人了。在村子里,他是最早买车的,盖的房子也是最好的。也就从那时起,王中林变得爱干净了,而且非常讲究。他宁肯一个人呆着,也不愿意去人扎堆的地方。他觉得人扎堆的地方特别不干净,比如饭馆,茶楼,KTV。

王中林:反正是那个地方就是公众去得多的地方,我就感觉那个地方就是开始的时候没事,后来发现几次感觉到不舒服,不舒服后来到现在后来发展到,就那个地方连看都不看,别说去了。

王中林做的是建筑用的预制板,拉业务少不了请客吃饭,喝酒唱歌。可是自打他特别特别爱干净,就觉得饭馆,歌厅等地方太脏,后来干脆不去了,于是他和客户的联系越来越少。到了2002年初,缺少客户的预制板厂倒闭了。

2002年5月,王中林回到了村子,这时的他非常苦闷。他没想到爱干净爱到最后竟把企业弄黄了,他想改掉特别爱干净的习惯,却发现很难,不改又不敢做生意,左右为难中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然而就在王中林都觉得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商机。更让他高兴的是,这个商机竟然能避开自己特别特别爱干净所带来来很多困扰,还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商机呢?

2004年1月,王中林在村里溜达,这时沿街叫卖豆腐的吆喝声打动了他。他忽然觉得自己很适合做豆腐,因为自己特别爱干净。

王中林:干净这个首先是做食品最起码的最首要的条件,所以我一看到别人小作坊的那一种环境,我说我做出来的话肯定要比他强。

在陕西,白水县有两样东西名声很响,一个是苹果,另外一个就是豆腐。王中林注意到,豆腐属于大众消费,不需要像做建筑生意时那样频繁的请客户吃饭,唱歌,这就让他少了很多烦心事。经过多方调查,他还发现以前没太在意的白水豆腐竟然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陕西省白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存虎:白水豆腐是久负盛名,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白水传统的豆制品属于家庭式的作坊,大概每年的产值有8500万元左右。

白水豆腐在陕西省名气很大,可是多年来一直是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有资本的人不愿意做,觉得豆腐是个小生意。做豆腐的作坊想做大,可是没有资本。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王中林心里有了底。

王中林:我想我过去做一个预制板厂都能做起来,一个小小的豆腐我做不好?当时说肯定能做好,小菜一碟,对我来说小菜一碟。

2004年7月,王中林投资三十万元建起了一家豆腐加工厂,加工能力是每天四千斤豆腐。按计划,他的豆腐将在各个市场设摊,占领白水县城一半的市场份额。

在西巷综合市场,梁生孝站在这里卖了10多年豆腐,周围的人都说老梁人好,本分。2004年8月,梁生孝突然发现,王中林的豆腐就在自己旁边卖开了,而且来势凶猛。

豆腐经营户梁生孝:那时候我这是卖1.8元一斤,卖2元一斤,他就是卖1.4元一斤。

梁生孝一看,王中林摆明了是冲着自己来啊,情急之下,本分的梁生孝行动了。刚开始,王中林也没在意,论实力,梁生孝与自己相差悬殊,说他是弱者也不为过,可让王中林没想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正是这个看似的弱者把他这个强大的领跑者拖入了破产的深渊。原因很简单,梁生孝就想和他抗争到底。

豆腐经营户梁生孝:那就是哪怕赔钱都要卖了。

记者:为什么要这么做?

豆腐经营户梁生孝:不这么做的话那你东西销售不掉。

记者:从你们本意里有没有想把他们挤出去的想法?

豆腐经营户梁生孝:任何人都有那种想法的,这是市场竞争。

很快,由王中林引起的,梁生孝跟进的豆腐大战开始了。双方比拼的余波也迅速从一个市场蔓延至整个城区,豆腐价格全面下挫。最终那些卖豆腐的散户很默契的达成了一致,一起降价,反过来把王中林挤出市场。

王中林:和它跟着1.4元,他们又卖1.3元钱,但是我知道这个1.3元钱对我来说就是成本价,我低不了了,再低就赔钱,但是他们不,他们在那个基础上还低,他卖1.2元钱,把我的豆腐要从这个市场上赶出去。

王中林做豆腐原本是要做行业老大,没想到头来却让他眼中的弱者一阵欺侮,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暗下决心即使亏本也要坚持下去。结果有趣的一幕出现了。

豆制品公司会计谢递仁:每天的车辆都很多,拉货的人很多,想着是我这个厂子肯定很红火,利润很大,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一回事,为什么呢,当时由于黄豆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所以这个成本很高,基本上还处于亏损状态。

记者:当时亏损到什么程度?

豆制品公司会计谢递仁:亏损一个月大体上下来就是3万多元钱左右。

外人看着王中林的豆腐厂卖的红火,工人们加班加点干得起劲。可是整个豆腐厂只有王中林和会计知道,他们是赔本赚吆喝,还得装出一副成功的样子。2003年年末,豆腐厂已经亏损了大半年,再下去就该破产了。

就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原本憋了一肚子火的王中林爆发了。原来,有个消费者打电话向他反映,说买去的豆腐不干净。

王中林:他说我这个豆腐不干净,有味儿,我当时就生气了,我说我这个人什么你都可以说,你说我的产品不干净,那简直就是能把我气死。

撂下电话,王中林就找到了消费者门德浩的家。在他看来,爱干净是自己的标签,就凭这点说他的产品不干净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消费者问德浩:没多长时间人家王老板上门来了,来了以后他有些着急,作为咱心里也有一些着急,就是你这个产品是不是质量有问题。

王中林拿着豆腐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己生产的,因为这块豆腐上没有自己企业的商标。那么,门德浩为什么在王中林的豆腐摊上买到的却是别人的豆腐呢?

王中林:当时选了一个点他把这个豆腐卖完了,把咱们的豆腐卖完了,咱们工厂当时生产的也没有了,他就把别人豆腐拿过来卖。

豆腐不干净的风波把王中林的郁闷情绪推到了顶点,他特别特别爱干净,然而市场却一次次在干净的问题上嘲弄了他。眼看豆腐加工厂走在破产边缘,王中林突发奇想,他想到了一个拯救豆腐厂的办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那么王中林想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这个办法能够帮他成功地走出困境吗?

2005年年初,王中林多方筹措了30万元资金离开白水来到了省城西安。

王中林:当时进西安以后我租了写字楼,买了五六辆的小面包车,在西安销售豆制品,销售白水豆腐干。

在西安,王中林还招聘了四十名业务员去跑市场,两个月的时间他的白水豆腐在西安的主要市场上铺开了。虽说王中林的豆腐销量相对于西安的需求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在白水县,他把白水豆腐推到西安大市场的事情成了新闻,当地电视台一直跟踪报道他,同行也在关注他。

王中林:我一到西安,生意一火的话,那个信息就反馈回到白水,返回白水以后人都知道,老王在西安卖豆腐卖得好,白水豆腐在西安也打开市场了。

地方媒体的宣传,行业内暗地流传的信息,都在表明王中林在西安赚到了钱,这也让更多的白水人心动了。于是先后有一百多人进军西安,其中就有一个豆腐制品厂的负责人王磊,王磊到西安后还特意去王中林那里去转了转。

豆制品厂负责人王磊:那一天下来就是这豆腐干就是能卖3000多袋,2000多袋到3000袋,当时下来就是五六千元钱,数字也不小。

记者:当时你觉得他做得挺好的?

豆制品厂负责人王磊:他做得挺好的,我然后就去了。

记者:你那个时候觉得他赚钱吗?

豆制品厂负责人王磊:我也觉得他赚钱,不赚钱我为什么要去呢。

一百多个白水人在西安市场上卖豆腐,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白水豆腐的名气越来越响。然而在一片繁荣的背后,王磊却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危机。每天看着卖的豆腐不少,可扣除价格竞争,运输成本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到西安卖白水豆腐并不赚钱。

王磊:到后来的话,这一个月下来就要亏一万多元,两万元。

记者:坚持了几个月?

王磊:坚持了六七个月,就没坚持下来。

2005年8月,王磊放弃西安市场回到了白水。不过他一直有一个疑问没弄清楚,同样的白水豆腐,同样的运输成本,既然自己亏损王中林就不可能赚钱,那么王中林为什么非得在西安赔本赚吆喝呢?王磊的疑问也正是王中林的秘密所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