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组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发言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好的发言稿可以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写起发言稿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组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我是地理组的罗__,这次,我们地理组让我作为代表参加这次经验交流会,与大家进行交流。如果我说的不好,只能说明我个人的说话能力比较差,并不代表地理组的工作做的不踏实。我们组的老师也很担心我说不好,建议我到网上下载一些东西进行参考,我也知道怎么进行下载,复制,粘贴,修改,但是,前不久,魏书生老师在我们学校作报告时说过:那点破事,谁看不明白啊?所以,不是不想写一篇好的发言稿,是不敢那样去写一篇好的发言稿!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一扇只能从内心开启的大门,我不能保证我说的话能进入大家从内心开启的那道大门,但我能保证,我说的话都是从我内心开启的那道大门里出来的。
在高效课堂改革方面,我们地理组也是积极进行探索和和实践的,其中取得的经验中,比较有价值的,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组要求老师们都要改,怎么改?
方向是,把“教”“学”,改为“学”“导”,即把教师教,学生学,改为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引导。我们在听地理公开课的时候发现,不同的老师,做出来的课堂确实不一样。其实,堂课,还真是老师说了算,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所以,老师自己不变,课堂就无法改变。其实每位老师都希望课堂变得更高效,更完美,但是老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改变,改变的方式很多,可能改了变好,也可能改了变差,我们组要求老师们在反思中改变,好的,继续;不好的,吸取经验教训。参考别人改革的模式去感悟。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中,其实,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已经是先学后导了,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有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听课只是听自己不懂的那一点,到高三毕业的时候,大家发现,考上二本的,几乎也是这些主动学习的学生,不管哪个老师讲课怎么精彩,表演的多么完美,最终,那些被动学习的学生,成绩理想的不多。改为先学后导,能让更多的学生从被动学习学会转变为主动学习。
二、我们怎么贯彻做中学?
做的过程中去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确实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我举两个实例:一个是我们地理教材中,如何让学生搞清楚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以往老师们用半节课讲了,大多数学生不懂,现在改为,请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太阳和太阳以外的恒星,老师代表地球做自传和公转的演示,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一边模拟地球运动一边提问,不到5分钟,全部同学都能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内容搞清楚;另一个例子是关于三圈环流,有老师认为,在高中阶段,只要能把三圈环流讲清楚,就没有那一节地理教材内容讲不清楚,确实,三圈环流很难讲清楚,但是,我们地理组老师通过让学生做三圈环流的模型,学生居然在一到两节课内把三圈环流搞清楚了。不过,我们也知道,课堂中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做模型,做演示,但是,很多时候都可以做学生展示,做练习题,课堂上还真是什么时候都能做到做中学的,绝大多数时候可以做练习题嘛!我们备课的时候,先备教材,备完教材,就备练习题。
三、我们地理组曾经专题研究过如何让地理综合题回答得到较高的分数。
20xx年,我校高三文科班学生韦池文科综合考了280分的好成绩,说明他的地理成绩至少也是80分,错了一个地理选择题的情况下,还能得这么高的分,证明他的综合题回答很少被扣分。是不是他回答的语言专业而准确?是不是他回答问题的逻辑科学严谨?是不是他的关键词很突出醒目?是不是他的字写的好?是不是他答题的内容与标准答案吻合程度高?种种疑问不得而知,只有看过他平时的试卷,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可惜的是,我们暂时没有找到他以前在我们学校学习时的试卷,只能听他高三时的地理老师穆朝君进行介绍,穆老师说:韦池平时回答问题,从不先看答案,等自己回答完以后,再看参考答案,找出参考答案里的关键词,与自己回答的.关键词进行比对,看自己的回答有哪些关键词没有回答出来,对参考答案中为什么有某个点理解不清楚的时候,才来问老师。我们没有保留他曾经的试卷,觉得很遗憾,不过,穆老师说,等韦池今年假期回来后,联系他,找他平时回答的试卷来看看。我们觉得这样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我们今后将会注意收集和保留一部分优秀学生的试卷和作业,以供我们研究和借鉴。
四、我们地理题库基本成型。
这个题库是是适合大方一中考试的题库!20xx年,地理组建了一个公共邮箱,每次考完试后,出题老师就把试题和参考答案发送到地理组邮箱,不知不觉,现在那里面储存了好多题目,我们准备把那些题目按章节存放,以后出题就可以真的先确定知识点,在找相应的题目,出题所需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质量大大提高,而且,从现在起,我们对储存的题目,将把根据学校考试结束后统计的难度系数,标注在相应的题目后,今后我们地理考试,不仅能用于同一届不同班级的比较,由于有了大方一中自己考试的难度系数,也能够用于不同届学生的地理成绩比较了。
以上四点,是我们地理组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的,觉得有点价值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共享!
第2篇:
地理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我是地理组的罗xx,这次,我们地理组让我作为代表参加这次经验交流会,与大家进行交流。如果我说的不好,只能说明我个人的说话能力比较差,并不代表地理组的工作做的不踏实。我们组的老师也很担心我说不好,建议我到网上下载一些东西进行参考,我也知道怎么进行下载,复制,粘贴,修改,但是,前不久,魏书生老师在我们学校作报告时说过:那点破事,谁看不明白啊?所以,不是不想写一篇好的发言稿,是不敢那样去写一篇好的发言稿!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一扇只能从内心开启的大门,我不能保证我说的话能进入大家从内心开启的那道大门,但我能保证,我说的话都是从我内心开启的那道大门里出来的。
在高效课堂改革方面,我们地理组也是积极进行探索和和实践的,其中取得的经验中,比较有价值的,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组要求老师们都要改,怎么改?方向是,把“教”“学”,改为“学”“导”,即把教师教,学生学,改为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引导。我们在听地理公开课的时候发现,不同的老师,做出来的课堂确实不一样。其实,堂课,还真是老师说了算,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所以,老师自己不变,课堂就无法改变。其实每位老师都希望课堂变得更高效,更完美,但是老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改变,改变的方式很多,可能改了变好,也可能改了变差,我们组要求老师们在反思中改变,好的,继续;不好的,吸取经验教训。参考别人改革的模式去感悟。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中,其实,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已经是先学后导了,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有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听课只是听自己不懂的那一点,到高三毕业的时候,大家发现,考上二本的,几乎也是这些主动学习的学生,不管哪个老师讲课怎么精彩,表演的多么完美,最终,那些被动学习的学生,成绩理想的不多。改为先学后导,能让更多的学生从被动学习学会转变为主动学习。
二、我们怎么贯彻做中学?做的过程中去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确实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我举两个实例:一个是我们地理教材中,如何让学生搞清楚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以往老师们用半节课讲了,大多数学生不懂,现在改为,请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太阳和太阳以外的恒星,老师代表地球做自传和公转的演示,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一边模拟地球运动一边提问,不到5分钟,全部同学都能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内容搞清楚;另一个例子是关于三圈环流,有老师认为,在高中阶段,只要能把三圈环流讲清楚,就没有那一节地理教材内容讲不清楚,确实,三圈环流很难讲清楚,但是,我们地理组老师通过让学生做三圈环流的模型,学生居然在一到两节课内把三圈环流搞清楚了。不过,我们也知道,课堂中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做模型,做演示,但是,很多时候都可以做学生展示,做练习题,课堂上还真是什么时候都能做到做中学的,绝大多数时候可以做练习题嘛!我们备课的时候,先备教材,备完教材,就备练习题。
三、我们地理组曾经专题研究过如何让地理综合题回答得到较高的分数。2013年,我校高三文科班学生韦池文科综合考了280分的好成绩,说明他的地理成绩至少也是80分,错了一个地理选择题的情况下,还能得这么高的分,证明他的综合题回答很少被扣分。是不是他回答的语言专业而准确?是不是他回答问题的逻辑科学严谨?是不是他的关键词很突出醒目?是不是他的字写的好?是不是他答题的内容与标准答案吻合程度高?种种疑问不得而知,只有看过他平时的试卷,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可惜的是,我们暂时没有找到他以前在我们学校学习时的试卷,只能听他高三时的地理老师穆朝君进行介绍,穆老师说:韦池平时回答问题,从不先看答案,等自己回答完以后,再看参考答案,找出参考答案里的关键词,与自己回答的关键词进行比对,看自己的回答有哪些关键词没有回答出来,对参考答案中为什么有某个点理解不清楚的时候,才来问老师。我们没有保留他曾经的试卷,觉得很遗憾,不过,穆老师说,等韦池今年假期回来后,联系他,找他平时回答的试卷来看看。我们觉得这样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我们今后将会注意收集和保留一部分优秀学生的试卷和作业,以供我们研究和借鉴。
四、我们地理题库基本成型。这个题库是是适合大方一中考试的题库!2010年,地理组建了一个公共邮箱,每次考完试后,出题老师就把试题和参考答案发送到地理组邮箱,不知不觉,现在那里面储存了好多题目,我们准备把那些题目按章节存放,以后出题就可以真的先确定知识点,在找相应的题目,出题所需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质量大大提高,而且,从现在起,我们对储存的题目,将把根据学校考试结束后统计的难度系数,标注在相应的题目后,今后我们地理考试,不仅能用于同一届不同班级的比较,由于有了大方一中自己考试的难度系数,也能够用于不同届学生的地理成绩比较了。
以上四点,是我们地理组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的,觉得有点价值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