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指出要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在各地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中,有一群这样的人,虽远赴他乡却心系家乡,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及家乡的召唤,反哺桑梓,以多种方式投身家乡建设,成为一支扎根人民的乡村振兴生力军,他们就是“乡贤”。
乡贤反哺桑梓力量大
骆 蔓
乡村治,则百姓安。作为农业大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出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用自己的学识、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的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对凝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在浙江,乡贤作为一支扎根人民的有生力量,正推动着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乡贤引领 助力产业发展
前不久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铁定溜溜乐园,位于温州乐清市大荆镇下山头村,在乡贤回归、村企共建模式推动下,该村以铁皮石斛为核心,打造了涵盖铁定溜溜乐园、石斛文创园、农耕乐园等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该项目创始人方玉友就是响应家乡回归号召而返乡的乐清人。他以规模化运作的方式经营闲置土地,种植铁皮石斛,发展现代科技农业,带动村民致富。目前,园区内的工作人员有三分之二为本村及周边村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园区负责人杨丙军说,铁定溜溜园区铁皮石斛年收入从4年前的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6万元,自2020年10月对游客开园以来,实现旅游收入6000余万元。前不久,园区拿出200万元给村民分红。在股金、租金、薪金“三金模式”落地生根的同时,也为更多乡村提供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典型示范和先进经验。
铁定溜溜乐园(铁定溜溜供图)
在绍兴,乡贤徐洪尧助推家乡田园综合体“千亩兰苑”项目建设,签约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沈建斌投资5.6亿元建立红豆杉云隐小镇,签约红豆杉度假旅游项目,带动稽东山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杜东方投资建设集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观光、科普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是目前浙江省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之一……乡贤力量的加入有效提升了绍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乡贤参事 促进乡村治理
绍兴市上虞区在重构乡村治理的计划中,把发挥乡贤作用纳入其中,引导退休人员、专家、学者、商人回乡安度晚年,以自己的经验、专长等反哺桑梓,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使回村的乡贤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筑项目经理闻尧根是上虞区丰惠镇双溪村人,他很关心家乡发展,看到村里基础设施差,他主动牵头拉投资修道路,很多时候还自掏腰包。退休回乡后的他与村班子共同努力成立了双溪村乡贤参事会,任会长的闻尧根负责日常工作,每到节日,大家会聚在一起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此外,一批有经营头脑和社会声望的“新乡贤”借换届选举契机加入村干部队伍中,他们发挥德治、善治的力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力求群众办事、矛盾调解、信息咨询、致富求助“四不出村”。与此同时,一大批热心公共事业的“新乡贤”被引进调解队伍中,有力促进了乡村自治与基层和谐。丰惠镇派出所还借助乡贤力量积极探索试点“乡贤治理”,建立乡贤资源库,在全镇30个村(社区)遴选出日常参与公益调解的乡贤60名。
在“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创新方面,嘉兴桐乡市起步早、效果好。对照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桐乡“三治融合”建设持续深化,建立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的“一约两会三团”以及“三社联动”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乡贤携手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近年来,宁波慈溪市深入实施“乡贤回乡·关爱家乡”工程,积极挖掘在外慈溪籍知名专家和优秀企业家,精心打造联系沟通平台,与乡贤建立联系机制,广泛开展联络联谊和招商引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在外乡贤回报故土、服务家乡的热情。全市乡贤工作迅速、全面地铺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汇聚起“慈溪人帮慈溪”的强大合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11月,慈溪市乡贤研究会成立,旨在发掘乡贤资源,促进慈溪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建设。
成立于2001年的上虞乡贤研究会,通过编撰《虞籍名士通讯录》、开展“走近虞籍乡贤”采访活动、开辟“上虞乡贤名人展厅”,使乡贤文化成为上虞对外文化名片,乡贤成为上虞为地方积极提供文化智囊服务的关键一环。打破门户、地域制约,积极整合相关社会力量,上虞建立了松散型上虞民间文化智囊团。近年来,该智囊团先后为曹娥景观带建设、大舜庙重建、大龙山开发等区重点建设工程提供系统策划,为农业企业策划了一系列文化品牌、为各乡镇提供文化咨询服务50余次。同时,智囊团注重将乡贤文化元素融入精致上虞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在公共建筑、文化景观中以碑刻、雕塑、楹联等形式体现乡贤主题,并以乡贤姓名命名城市道路、桥梁,在文化礼堂中开辟乡贤长廊、乡贤榜。
在浙江,乡贤出现在现代农业、乡村建设等各个领域,成为农村产业兴旺、邻里和睦、互联互通的“生力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乡贤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郭凯倩
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凝聚人心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将乡贤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研究、培育、激励帮扶和管理等方面建立机制,传承乡贤文化,凝聚乡贤力量,为乡村建设凝聚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乡贤带“火”乡村
贯穿玉林北流市丰村的村道笔直平坦,灰瓦白墙翘檐的建筑颇具岭南特色,墙上还绘着色彩鲜艳的彩绘,偶尔路边能看到健身器械和供休憩的凉亭石凳……干净、明亮的村庄洋溢着文化气息和蓬勃朝气。
“以前村里很破旧,环境不整洁,没有路灯,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基本是老人和孩子。”曾担任丰村村支书的李科耀告诉记者,丰村从以前不起眼的小村庄蜕变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得益于乡贤龙海盛及他所经营的广西大业建设集团和铜石岭旅游发展集团。龙海盛及其企业相继对丰村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广西铜石岭旅游发展集团专业团队对村貌改造进行了设计规划,改造老房子、修建道路,建设“微”菜园和“微”公园、文化广场等,丰村迅速美了起来。
丰村村貌(丰村供图)
除了丰村,龙海盛和其企业还捐资5000多万元,在铜石岭旅游度假区附近的村庄建设5.5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动社会各界为全镇乡村振兴专项捐款累计达6850多万元。
“在乡贤的带动下,村貌变了、景区火了、村民富了。”丰村党支部书记曾广南说,通过挖掘村里的文化底蕴和整体风貌改造,丰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素质也得到提高。目前,随着游客不断增加,村里的花生油、红薯、大米等特产销量持续攀升,为村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下牢固基础。
打通乡贤反哺乡梓的通道
在玉林市2000多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玉商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等,也形成了崇文重教、反哺乡梓的社会风气。近年来,当地大力弘扬乡贤文化,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鼓励引导玉商、华侨、客家人等“新乡贤”支持家乡建设,吸引大量资金、人才返乡,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成为乡村振兴中极具凝聚力的生力军。
以创建和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玉林市制定并发布了《玉林市鼓励乡贤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引导鼓励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五路大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突出好人社会建设、培育乡风文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大重点,打造文化传承、公益慈善、创业发展、和谐建设四大平台,打通乡贤报效家乡的渠道。
“乡村振兴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作为本土企业,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响应国家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将企业的文化、理念、财力、人力投入家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风貌改造当中来,让乡村变得更美、更富。”龙海盛说。2019年至今,大业集团已捐建、捐款支持6个乡镇的建设,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居北流乡贤捐款支持乡村振兴之首。
像龙海盛那样,玉林市涌现出了一支“恋乡”“爱乡”“兴乡”的乡贤力量,有捐百万元建文化公园的老板,有办道德讲堂的退休教师……他们或慷慨解囊捐资助建,或为家乡建设四处奔走寻找资源,或发挥自身在文艺、管理、经营方面的特长,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或通过理事会、商会等平台为家乡发展奔走呼号。
发挥乡贤引领示范作用
“在乡村振兴中,当地商会和理事会发挥了巨大的带头引领作用。”陆川县珊罗镇镇长杨龙坦言,乡贤的助力降低了有关部门开展工作的阻力。在当地商会的号召下,全镇共有800多名(户)村民捐款390多万元,村民投入热火朝天的村貌改造中,拆掉130多间危房,兴建起书馆、广场、舞台、村史馆等设施,并被推荐成为全国文明村。
玉林的公益慈善平台先后成立了见义勇为慈善基金会、义工协会、在外商家人士创业促进会,引导乡贤参与助学、助医、助残、助困、助孤、拥军、生态乡村建设等公益慈善活动,有效将这股共建美丽乡村的力量凝聚起来。其中,由北流乡贤捐资设立的“北流市扶贫基金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为鼓励社会力量以乡贤为荣,玉林市积极组织开展了“新乡贤”评选活动。活动重心下移,突出基层,聚焦乡村致富带头人、公益慈善人士、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等对象,评选出一批先进典型,引导乡贤参与共建共享的乡村建设工作。
乡贤已经成为玉林市乡村建设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极大激发了玉林市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始建于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的扶阳书院经社会募资200多万元修缮后,重获生机,成为展示国学文化、乡贤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阵地。在乡贤陈健林的带动下,许多在外地的鹿塘人回到鹿塘社区,发展乡村旅游,鹿塘社区从空心村蜕变为旅游村,近年人均收入连续翻了两番。
一脉相承的悠悠家乡情
黄国勇
2021年12月25日,在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上启动的首届“紫云杯”健身徒步走活动现场,一群“黄衣人”流格外醒目。这300多位穿着黄衣的人与这座中国现存长度最长的古代石桥之间有着动人的故事。
此次徒步活动是桐林黄氏后人为弘扬乡贤文化而举办,其终点是安平桥建造者黄护故里——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镇桐林村。1138年,为方便人们出行,桐林先祖黄护携同龙山寺高僧祖派共同倡导建造安平桥。其后,黄护之子、兴化县令黄逸秉承父志,续建安平桥,完成安平桥建设工程。61年前,安平桥被列入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让乡贤文化继往开来
如果要在八闽历史上找一位古代乡贤典型,黄护是最佳代言人。乡贤自西汉产生以来,就与国家人才选拔制度密不可分,致仕回乡的士大夫群体成为中国古代乡贤的主要组成部分。黄护引领了闽南崇文厚商、以商养文、以商助教、以文促商的儒商乡贤新模式。黄护从小接受儒学之道,17岁参加科考未中,后经商务贾,出洋东南亚,打拼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海商。事业有成的黄护归守乡土,建镇、兴学,成为南宋儒商大慈善家。
在桐林村口,一座以安平桥为原型建造的“微缩安平桥”成为村里最引人关注的网红景观。这座于去年国庆前完工的景观桥长120米、宽2.5米,中间建有一个中亭,桥头还竖起黄护、黄逸父子纪念石雕像。“微缩安平桥”不仅是百姓自发活化传承“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安平桥的生动实例,也是当地弘扬乡贤文化的生动写照。
桐林村一隅(桐林村供图)
“作为黄护后代,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庆祝申遗,告慰先祖,让乡贤文化穿越古今、继往开来。”桐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明证说。黄护父子事迹在紫云黄氏族人中影响深远,桐林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乡贤,如清末民初的民族企业家黄禹门等。
紧邻“微缩安平桥”的乡贤文化长亭是桐林另一处标志性文化景观,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桐林村20多位杰出乡贤主要事迹、成果和贡献。
打造乡贤文化品牌
去年10月,桐林村举行村史党史展馆建设启动仪式,借助黄禹门故居打造乡贤文化展馆。黄禹门事迹是受黄护父子倡建安平桥影响,以商养文的另一段乡贤佳话。黄禹门是清末民初安海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倡办养正两等小学堂(现安海养正小学)、安海商立西隅学堂(现安海西隅小学)、安海曾埭村启明小学、田坑村启惠小学等5所学校,是当地兴学重教的先驱。
当前,桐林依托其深厚的乡贤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保护型文化古村落资源,紧锣密鼓推进“黄护故里、宜居桐林”乡村振兴建设,先后获评省级农村宣传思想文化示范村、泉州市“领头雁”、泉州市文明村、晋江市首届醉美村居等。村经营性收入从2018年的5万元攀升到2020年的138.52万元,是安海镇首个“村财收入百万村”。
心系桑梓建设家乡
2021年11月21日,在桐林隔壁,安平桥畔的另一个乡村,安海镇坝头村溪边自然村举行了乡村振兴首批成果展示暨能琴公园开放、书藏楼美术馆开馆仪式。4217平方米“双天井”闽南风格的书藏楼美术馆、19亩风景如画的能琴公园成为远近村民享受文化生活的公共场所。
能琴公园、书藏楼的背后是乡贤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兴文重教的美谈。书藏楼的前身是许健康父亲的老房子,能琴公园以许健康母亲的名字命名,将许氏宗祠、敬老院、庙宇、书屋和书藏楼整合成片,打造成溪边文化客厅。许健康还捐赠1.25亿元支持溪边新农村建设,打造出农耕休闲旅游、宝旺金属、乡村联盟驿站等“造血”项目,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对溪边的情感源自于父母对家乡深沉的爱以及一颗感恩的心。”许健康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乡亲们共同建设更加文明、富裕、美好的新溪边。溪边自然村的发展变化,正是闽商乡贤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真实写照,也是乡贤义利兼顾、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
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说,许健康爱国爱乡、心系桑梓,纵横商海不忘造福社会,商行天下又善行天下,积极投身家乡和各地新农村建设,充分展现出“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大胸襟、大格局,也引领更多晋江乡贤投身晋江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
在晋江市区,晋江文化中心是群众最喜爱的文化生活打卡点。晋江文化中心祖昌音乐厅由晋江籍旅菲侨领陈祖昌捐建,据介绍,他先后捐出5000多万元支持家乡建设,捐建的祖昌体育馆如今成为晋江的标志性建筑。
晋江市素有“戏窝子”之称,直到现在,看戏依然是许多晋江人最喜爱的休闲生活方式。“无日不演戏,无人不看戏。”晋江戏曲的繁盛离不开晋江市传统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这个基金会是2018年由晋江乡贤信义集团李贤义、百宏集团施天佑共同捐赠2000万元成立的,用于扶持晋江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业。
记者:骆蔓,郭凯倩,黄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