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文本的关键点,使提问更有针对性
有效的阅读教学其实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在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文本的关键之处为学生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在文眼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文眼是能够揭示文章主旨的词句,通常还能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比如,教学苏教版《背影》一文,文章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是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此设置如下问题:①“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②“文中是怎样描写父亲背影的?”③“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探究父亲的背影,进一步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体现文本思路的关键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结构。“文章思有路”,教师若能找准能够体现文本思路的关节点,并精心设计出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为进一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做好铺垫。比如,教学《最后一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找出体现小弗朗士心理情感发生变化的相关句子,接着从中筛选出体现小弗朗士心理情感发生变化的关键词:“怕”“诧异”“难过”“懊悔”,然后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否根据全文的故事情节,运用以上词语,把小弗朗士的心理情感变化归纳出来?”学生经过思考和归纳,就能把握小弗朗士由厌学到认真学习、由讨厌法语的分词到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的情感变化过程。全文的结构思路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清晰了。
在文本的不确定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参与文本的构建。文本的不确定点,主要是指文本中作者可以留下的有关人物或事件的空白点,或者是悬念,这些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诗歌的这种特性最明显,散文阅读教学中也常常会碰到此种情况。这就为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进行个性化阅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积极参与到文本的构建中去。比如鲁迅《故乡》的文末提到:“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宏儿和水生的未来会怎么样,作者没有明说。你觉得他们将来会过得怎么样?”学生不但会兴趣大增,而且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去丰满文本中的“空白点”,积极参与到文本的重构当中。不管是提出“宏儿和水生会重复我和闰土的生活经历”的可能性,还是提出“宏儿和水生会过上美好的生活”的可能性,都是获得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领悟,都能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把握好问题的几个“度”,使提问富有启发性
首先,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当代语文名家张富提出了“语文跳摘教学法”,认为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像树上的果实,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下来。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经过阅读思考等主观努力之后才能回答,而且也能回答的。简言之,就是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难易要适中,才能对学生产生启发的作用。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用一个词评价皇帝。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用一个词将“ 的皇帝”补充完整。这是一个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易程度掌握得相当适度的问题,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响应,而且,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基本都能正确地作出解答。如果问:“这篇寓言有什么深刻寓意?”学生可能在深入思考之后也难以作出满意的回答;或者问:“皇帝的新装指的是什么?”学生无需动脑就能轻易答出来。太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太简单的问题则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这两者都属于无效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
其次,要设置好问题的梯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理解文本,因此,就要设置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创新性问题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循循善诱,使学生受到启发,经过阅读和思考,真正理解课文。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提问可以从“《孔乙己》的作者是谁?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还有哪些?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这种知识性的问题开始,但最终还要向学生提出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特级教师于漪的课堂提问是这样设置的:“鲁迅先生在他写的小说人物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的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急盼”“渴求”心理状态的形成,促使学生努力探索,获得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控制好提问的密度。我们反对“满堂灌”,同样,“满堂问”也不可取。一节课时间有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提问要少而精,要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适量的有效问题,供学生思考。如果提问太频繁,势必造成学生无暇阅读和思考,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如果问题太多,跳跃性又大,一堂课下来,学生可能一个问题都解决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