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块田,上半年用于种植水稻,水稻收割后的“闲田”用于种植蔬菜,每年如此循环被称为“稻菜轮作”。沿袭这一种植模式,浏阳市普迹镇书院村全村的土地实现流转,目前白菜薹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带动全村村民增收致富。

刚走进书院村,成片的白菜薹地立刻映入记者眼帘,一株株白菜薹在晨露点缀下青翠欲滴。正在菜地摘菜薹的就是书院村的村民王运泉,已经年过半百的他,现在还种植了6亩地。见到记者到来,王运泉笑着算了一笔账:“我们这块地,上半年种植水稻和毛豆,下半年就开始种植蔬菜,一直都是这样轮着种,一年可以增加收入一万多元。”

据了解,以前,村民们秋季收完水稻,“各自为政”搞种植,形不成规模,农产品也卖不了多少钱。推广“稻菜轮作”模式后,大批农民种植菜薹,产生了规模效应,催生了大批蔬菜经纪人。如今,在书院村形成了10个合作社联盟,越来越多的蔬菜种植大户开始瞄准“稻菜轮作”模式,有的种菜大户甚至连片种植了五六百亩。而且实行了统一的技术管理和耕作,进一步打响了普迹镇的蔬菜品牌。

一年多种、土地不荒是书院村的农耕传统。如今,1月至7月种毛豆,5月至10月种水稻,8月至12月种菜薹,既调整了农业结构,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在蔬菜产业开发中,普迹镇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扩大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2015年,蔬菜生产总面积已达2.2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4000万斤。注册了“新期绿”、“绿洲”2个商标,初步形成菜薹、辣椒、毛豆、茄子、秋豆角、白黄瓜六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

浏阳市普迹镇农业发展办主任万珏介绍,“稻菜轮作”的种植方式减少了病虫灾害,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实现了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种植。而在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提高了,让村民不仅实现增收,还学会了科学耕种的知识,同时也为长沙市民吃上放心菜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