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23年湖北省劳动模范。
恩施州利川市元堡乡,长势正旺的大黄(一种中药材)像绿地毯一样铺满了山坡。山里的撂荒地渐渐被大黄叶片覆盖,是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祥云最喜欢的风景,“这是我们农民增收的底气”。
返乡创业,建立种植基地,开办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3000多农户实现增收,解决了200多人就近就业。龙祥云用十三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药材经济铺就的共同富裕路。
淘得创业“首桶金”
元堡乡平均海拔1258米,常年温和湿润,以马蹄大黄、贝母、地乌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但由于技术和规模受限,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并不显著。2010年,在广州打拼的龙祥云决定返乡创业,发展中药材种植。
她用两年时间试种了白芨、重楼等5个中药材品种,经综合比较,最终确定马蹄大黄为主打产品。龙祥云的选择还有另一层考量:“大黄特别适合缺乏劳动力的家庭种植,它的管理成本和劳动强度比其他经济作物要小,但经济价值很高”。
为了掌握好大黄种植技术,她先后到成都、亳州、禹州等中药材基地考察学习,并流转了200亩土地进行试种。看着逐渐成熟的大黄,龙祥云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始思考如何打开销路。
她背上行囊,靠着之前做销售的经验,到全国各地大型中药材市场推销利川大黄。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成都荷花池……全国叫得上名号的中药材市场她都去过,一家家上门推介,挨家挨户发名片,留下样品和检测证书。靠着这种土办法和优质的产品,利川大黄的销路逐渐打开,龙祥云淘到了自己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带领村民共奋斗
创业的成功让龙祥云坚定了扩大种植规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信心。2013年8月,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成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和合作种植的方式,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带动马蹄大黄产业规模化发展。
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龙祥云在合作社里建立了就业扶贫车间,并将车间设在了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旁边,优先安排了安置点的49户贫困户就近就业。“我们这里务工时间相对自由。年纪偏大、体力跟不上的村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工作时长,干多少算多少,还能照顾到家庭。”龙祥云说,最忙的时候每天有100人干活,淡季时固定用工也有三四十人,合作社一年发出的工资达200万余元。
元堡乡兴场村的冉龙春,从2014年起就在合作社的基地务工,此前,她只能靠种庄稼和打零工赚钱。“昨天我切种子挣了140元,打包挣了90元,加在一起有两百多元。这几年在勤隆干活,我一个人一年能挣3万多,还能兼顾着种庄稼,相当于有两份收入。”冉龙春满怀感激。
龙祥云始终明白,要想真正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仅靠务工的收入远远不够,必须一起发展现代化大黄产业。于是,她决定在元堡乡的高山片区发展大黄种植,并采取“三提供一回收”——提供优质种苗、提供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服务和实行保护价回收产品的方式,让村民吃上“定心丸”。
在她的带领下,元堡乡的大黄种植面积达到了3万余亩。随后她又在团堡镇安乐坪村、凉雾乡小青垭村建起了大黄加工车间,带动3000多农户发展马蹄大黄基地3.8万余亩,带动200余人就近就业,致富增收600余万元。
铺就长远致富路
在龙祥云的努力下,合作社先后与云南白药、国药太极、贵州百灵、广西仁和等著名药企签订了产地直销、基地共建共享协议,打通了利川大黄订单农业绿色通道。龙祥云因此有了新目标——深耕大黄产业,走高效、规模化道路。
2017年3月,杭州市萧山区与恩施州利川市签署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协议。2019年6月,萧山区筹资建设的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正式完工。龙祥云借着这股“东风”,实现了大黄种植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完成了从基地育苗发展到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大黄产业发展升级,龙祥云带领合作社先后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民族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大黄种质资源筛选、品种鉴定、培育优良品种、等级分级的建设以及提升品质和抗病虫害能力进行研究,推广大黄良种繁育技术,培育质量稳定、供应充足的种子种苗,保障优良种源供应。
她还牵头成立了利川市大黄产业协会,成功申报“利川大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建立起利川大黄种植标准体系和质量溯源体系。2022年,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卫健委将利川大黄评选为全省“五大特色药材”之一。
如今,勤隆合作社建设马蹄大黄良种繁育基地368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600亩,年加工量达3000多吨,年产值6000多万元。合作社的订单数量季季增长,大黄价格年年攀升,利川大黄终于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利川市元堡乡更是成为全国闻名的马蹄大黄生产基地和专业乡。
龙祥云说,这条用大黄产业铺就的致富路,她要一直带头走下去。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李庆华 覃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