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乡村振兴,离不开“头雁”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示了四川省第二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名单,全省共500人,其中巴中15人入选。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头雁领飞群雁随·致富有了带头人”系列报道,走近这15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了解他们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和前行脚步。敬请关注!

通江县农村致富带头人龙爱军

带头发展产业 贫困村变“示范村”

眼下正是猕猴桃冬春管护的关键时期,通江县广纳镇龙家扁村的800余亩猕猴桃基地里,龙爱军正带领村民抢抓时间,积极开展施肥、剪枝、整形和维修滴灌设施等管护工作,为今年猕猴桃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夏天高温,我们发现以前的滴灌水管太小了,必须更换大一点的,所以最近必须加快进度,才能保证今年的用水。”龙爱军来回穿梭在基地里,不停地叮嘱指导大家。

龙爱军是龙家扁村本地人,今年50岁的他之前一直在外务工,现在担任村党支部委员。2014年底,龙爱军怀揣着发展产业、致富家乡的梦想回到家乡发展猕猴桃产业。当时的龙家扁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面对村里产业薄弱的情况,龙爱军毅然与合伙人一起成立了通江县龙家扁新源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猕猴桃的生产及销售,也希望能够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转变观念,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从而过上好日子。

当时村民对土地流转抵触情绪很大,龙爱军就耐心地和乡亲们算了一笔账:抛开已经荒芜的土地不算,一亩土地种植传统农作物,扣除劳动力成本和种子、肥料、农药支出,收入达不到500元,而流转土地的费用是550元/年。同时,村民还可以在产业园里务工挣钱,按照每月出工20天算,每个月就能挣1200元务工费,这样肯定比种庄稼划算得多。就这样,经过1个月的说服引导,800亩土地成功流转。

龙爱军一直坚持每年1月付清当年土地流转费,每月按时结算村民的务工费,在当地老百姓中留下了良好口碑,也为猕猴桃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自2017年产业园投产以来,采摘猕猴桃300余万斤,实现产值2100万元;提供固定工作岗位5个,吸纳村内及附近劳动力80余人(含40余户脱贫户)常年在产业园务工,实现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

村民赵得才今年60岁,一直在猕猴桃产业园务工,每月可挣近2000元,妻子也在园区务工,两人去年在家门口就挣了3万余元。

猕猴桃的成功种植,让村民看到了发展产业的希望。2017年底,应村民的要求,龙爱军说服合作社的全体股东,再次在龙家扁村流转土地500余亩发展柑橘种植产业,有效解决了400亩土地荒芜的状况。在管理好专合社的同时,龙爱军还全力帮助龙家扁村发展和推广特色产业,向村民大力宣传发展特色产业、致富产业改变自己及家乡贫穷面貌的理念。村民在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后,纷纷主动投入到发展特色产业的行动中。

龙家扁村党支部书记黄勇介绍,目前全村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产业,种植猕猴桃800余亩、柑橘600余亩、油樟600余亩、青花椒500余亩。其中,村集体经济青花椒产业园150余亩、柑橘产业园300余亩,园区提供15个固定岗位,季节性吸纳村内及附近闲余劳动力200余人,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同时,带动了一批高素质农民发展果蔬种植产业,实现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

在龙爱军的引领和指导下,龙家扁村已培育农民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8家、种植养殖大户12家,家家户户都发展起了庭院经济。2020年初,龙家扁村成功创建为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恩阳区农村致富带头人彭梅

带领村民专业养殖红羽鸡乡村振兴路上绽放“她”力量

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征途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靓丽的身影。她们怀着对乡土的热爱,不惧挑战、执着坚守,以巾帼之智推动乡村振兴。今年50岁的恩阳区茶坝镇章怀村村民彭梅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原本衣食无忧的彭梅突遭家庭变故,丈夫不幸去世,让她一度承受了很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2016年,彭梅计划回到茶坝老家创业。先后到成都、重庆、简阳、内江、资阳等地的大型养殖场实地考察学习后,她决定养殖红羽鸡。没有启动资金,就通过助农贷款、向亲朋借筹资金的方式建鸡棚,申办了巴中市恩阳区铃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购买鸡苗,起早贪黑;以养鸡场为家,一边养鸡,一边潜心钻研养殖技术。”彭梅说,一年365天她至少有350天在养鸡场。经过多年发展,养鸡场现已建设规模鸡棚4个,面积达3000平方米,此外还修建了办公用房、仓库及饲料加工房、隔离区等,高峰时期红羽鸡年存栏3万余只。

2021年,彭梅的家庭农场产值达150万元,利润20万元,让她逐渐走上了致富道路。但彭梅并未满足,为了掌握新型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养殖效益,2018年6月她参加了恩阳区举办的返乡创业能力培训,2019年11月又参加了恩阳区举办的新型农民技能培训,2020年10月参加了恩阳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举办的经营管理培训,2021年参加了四川农业大学举办的三区科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取得了各类培训合格证书与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彭梅还积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她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经营养殖模式,吸纳120户社员。由合作社向社员提供养殖技术、鸡苗、饲料,社员养殖,合作社按照约定的价格(保底价)回收销售,并在年底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分红。2022年,家家户户发展红羽鸡养殖,户均分红5000元,形成了章怀村的特色产业。

彭梅还创建了养殖微信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她都会立马在群里回复解答,有时还上门手把手教社员如何养红羽鸡,分享红羽鸡常见疾病的识别与预防等知识。辛苦的付出,也换来了收获。如今,村民们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从最早的每户50只达到现在的个别养殖500只。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章怀村现有养殖大户10家,每年向市场提供红羽鸡3万只,创利50万元,户均收益达5万余元,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去年,铃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创建为省级专业合作社,这也让彭梅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彭梅没有忘记帮助周边困难群众发展生产,每年主动安排他们到合作社做零工、学技术,为其提供就业学习机会;每逢村里有人患重病,她也会主动提着慰问品去医院看望慰问;村上组织公益活动,她都带头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巴州区农村致富带头人冯泽龙

筑梦田园 种植蔬菜收获好“钱”景

趁着最近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冯泽龙赶紧移栽了18万株的辣椒、茄子、苦瓜、豇豆等蔬菜苗,100余亩的土地种得满满当当,他才舒了一口气。

在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作为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冯泽龙早已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成为当地出名的致富能人,不仅自己的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更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积极种植蔬菜,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我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资产评估专业,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种蔬菜。”冯泽龙笑着说,当初大学毕业后,家人和朋友都认为农村走出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在大城市里有一份体面轻松的工作比什么都好。但凭着对农村的熟悉、对农业的热爱,冯泽龙还是决定回到曾口镇。用了两年时间,多方面学习和考察走访、下地实践后,他于2019年承包了30亩地,新建了17个大棚,创办了巴州区曾口镇花开天下家庭农场,搞起了绿色瓜果蔬菜种植,成为一名“新农人”。

返乡创业,在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创业过程中,冯泽龙也遇到了不少难题,特别是第一年刚接触种植业时,没经验、技术差,让冯泽龙几乎赔本,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不断总结失败原因,购买蔬菜种植专业书籍和培训视频学习,并向专业人士虚心求教,还到周边地区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才让农场逐渐走上了正轨。

“目前个人已经种植蔬菜100余亩,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除了供应巴城自己的蔬菜店外,还与西城市场、超市等达成配送意向。”冯泽龙介绍,2022年家庭农场实现产值100万余元,收益达30余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的冯泽龙深刻认识到,乡亲们富起来才能真正让家乡发展起来。冯泽龙又以自己的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为纽带,为更多农村困难户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服务,让本村20多名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除了提供就业岗位,冯泽龙还积极带动其他村民种植蔬菜,按照“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采用“统一提供市场信息、统一制定生产计划、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收购销售”六统一的办法,带动附近10余户村民种植蔬菜。通过示范带动,农户户均实现收入3.2万元。

在冯泽龙的计划里,他还将积极发展特色现代化农业,带领农户化零为整,“抱团”闯市场,尽快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商标,打造农产品无公害品牌,与大型超市、批发市场等签订直销合同,让更多的人受益,让家乡变得更加富饶美丽。

南江县农村致富带头人王海

“新农人”变“兴农人”小葡萄串起甜蜜致富链

35岁的王海是南江县红光镇柏山村回引的返乡人才,也是全村最先规模种植葡萄的人。近年来,在王海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开始种植起葡萄。目前,全村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亩,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毕业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王海,2015年以前一直在外从事有关农业方面的工作。也正因如此,他意识到农业发展大有可为。经过仔细研究,王海了解到种植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作物,而且老家柏山村的经济作物种植几乎为零,便有了回老家发展的想法。

2015年下半年,王海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工作期间积累的农业相关知识,开始在南江县红光镇柏山村试点种植葡萄15亩。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及土质,搭配种植早中晚葡萄品种,通过1年时间的精细化管理,2017年葡萄硕果满满。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同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葡萄采摘节,葡萄的品质得到一片赞誉,园区葡萄产销量旺,实现亩产值2万元左右。

在村民们看来,柏山村的土质大都是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不太适合种植葡萄。但王海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巧用肥料调解土壤酸碱度“改土”,后又积极推广滴灌技术,一个个种植技术难题迎刃而解。特别是在2018-2020年间,柏山村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机遇,通过村集体发展、村“两委”带动、社会参与,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种植面积从15亩发展至1200亩,解决了128户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更重要的是,柏山村流转了1200亩土地发展葡萄产业作为集体经济,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如今,王海已成为柏山村的葡萄代言人,无论是管护还是销售,都有他的身影。在王海的带领下,全村已种植红提、阳光玫瑰、夏黑等近10个品种,每斤价格从10元到20元不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品味和需求。去年,柏山村的葡萄进入丰产期,不仅进入了巴中本地的水果超市、综合超市等实体店,他还利用电商、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将葡萄通过现代物流源源不断地销往成都、天津、上海等地。

“去年从7月到10月,每天真的太忙了,至少接几十单,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接两三百单。”王海说,那几个月忙得不可开交,他不仅要销售自己种植的葡萄,全村的葡萄同样需要他积极寻找销路。

王海说,如今,柏山村通过规模发展果蔬产业,不仅实现了致富奔康,也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他也希望带领村民们进一步提升葡萄品质,让柏山村的葡萄产业发展步子迈得更稳、走得更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