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的贫困户
如今是年收入超15万元的养殖户
他就是家住龙湾镇寻湖村的周华
他是如何成功摘帽变身
蹚出致富路的?
立冬后的清晨,平静的水塘寂静无声。水面上,偶尔翻腾起朵朵水花。周华开始了一天的巡塘。
“主要是看看有没有缺氧。”巡完塘,周华拿出手机操作着自动投饵机,一时间鱼跃人欢。“现在养鱼都是自动化的,我这手机上就能操作,这些基础设施跟以前也是大不一样。”
周华操作着自动化设备
七年前,周华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乘着扶贫政策的东风,他从被别人帮扶,到依靠双手创造,走出了一条养鱼增收的致富路。谈起这些年的变化,他百感交集。
2014年,因父亲患有大病,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又感染了肺炎,治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款50万元,加上妻子劳动力弱,周华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日子真是望不到头,要感谢村里和烟草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帮我申请低保,还经常到家里看望鼓励我。”低保、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让周华一家的生活迎来了新的曙光。
“后来我在他们的鼓励下重操父亲旧业,开始了渔业养殖。”正当周华铆足干劲准备大干一场时,资金短缺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了解情况后,驻村工作队及时跟进,帮助他申请到7万元小额贷款,至此,周华才真正走上了养鱼之路。
一亩塘投多少尾鱼、各品种的配比是多少,如何投料,如何捕鱼……为了能养好鱼,周华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养殖技能培训,重点学习养殖技巧。他还四处求教周边的养鱼大户,加上自己不断摸索,积累了丰富的养鱼经验,特别是在饲养、鱼塘管理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
周华交流着自己的养鱼经验
“平时要根据水色和浑浊度来判断鱼塘的生态环境好不好,只有提高水质透明度,鱼儿才能获取充足的养分,产量就能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各方帮扶和周华自身努力,到2016年,养鱼逐渐有了收益,看着自己腰包鼓了,周华脱贫致富的信心就更加坚定了。
养鱼虽然利润不错,但是属于月月投入,年底一次丰收的长线养殖项目,资金投入较大,损耗也不少。“以前,进来鱼塘的路坑洼不平,运输饲料很不方便,每到卖鱼的时候,还要请拖拉机来拉鱼,一去一回路上损耗非常大。”周华说,为此,村里和烟草驻村工作队筹措资金修好了眼前这条生产道路。现在,每到丰收的季节,鱼贩们会直接来到周华的鱼塘边称重拉鱼。
周华跟鱼贩了解当天的鱼价行情
如今,周华的养鱼基地主要采取“人工智能+渔业”的养殖模式,利用现代化渔业设施,引进了溶氧仪、变频增氧机、自动投料机等,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全部操作。“目前,养鱼基地的亩产在2000斤左右,总产量一年有3万斤。”阳光下,鱼塘里鱼儿欢腾、水花四溅,周华信心满满。
“这些年养鱼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资金、技术、设施等等都遇到过问题,身边人都说是我能吃苦才能渡过一个又一个坎,其实我自己心理清楚,要不是搭上好政策,还有村里和烟草工作队的帮扶,脱贫致富路不会这么顺利!”周华感慨道。近些年,周华盖了新房,还承包了新的鱼塘,日子是越来越红火。
过去俗称“水袋子”的寻湖村,农业产业发展主要以“虾稻共作”、四大家鱼养殖和虾莲混养为主,对水质和路基要求高,道路不通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一直都是制约寻湖村发展的重要原因。自潜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对口帮扶以来,始终致力于解决群众痛点、堵点问题,为寻湖村投入资金400余万元,修建道路、桥梁、提水站、涵闸,疏挖河道,改造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体广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体村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将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工作重点,继续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潜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梁春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