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梦想
造一架飞机,遨游远方,去看一看世界有多么雄壮
但这是一场命运之旅,只有10%的人能存活
眼见一批又一批同行者相继陨落
风起,唯有努力活着
……
01
皲裂的上游
这张皲裂的手掌,是中国8亿农民的真实写照。
中国农业延续千年,皲裂的手掌,从未改变。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苍老的表皮,记载着岁月的风霜;渗血的掌心,承载着农民的希望。
改革开放,年轻人进城,老农民留了下来。他用两只手,耕作几十亩地。种苗培育,种植技术,土壤改良,药肥使用,农场管理,其中一个环节疏忽,都会出现大问题。
一场病害,农民无计可施,唯有砍掉果树。他多年心血,付之一炬。
找合作社?农民自己就是合作社理事长,他解决不了,其他人更解决不了。
找行业协会?种植面积太小,买技术服务得花几万块,农民舍不得,也买不起。
每一个夜里,农民来不及养伤,第二天他又得握起锄头,继续劳作。
日子久了,农民的锄头黑了。其实那不是污垢,而是他掌心渗出的血。
你问农民,皲裂渗血的手掌疼吗?农民说:不疼。
其实他不是不疼,而是忘记了疼。
这样的农民,在中国有8亿。
他们散落在180万个合作社,70万个自然村,耕种着2万农种作物……
中国农业,太大、太沉重。
撑起这一切的,却只有农民皲裂的双手。
02
割裂的中游
病害让果子变得很丑,农民需要把好果挑出来,他自己做不过来,得运到镇里加工厂。
本地加工厂很多,整个县登记在册就有3000多家。而这些加工厂,往往是家庭作坊式,他们跟农民一样,没有资金、没有管理、没有冷库,极其简陋原始。农民又花了一笔钱,但只能实现简单的分选和包装。
批发贩子像往年一样来找农贸谈包园,给了个极低的价格,农民连本钱都赚不回来。
农民咬咬牙,他决定今年不卖给贩子了,他想自己卖。
从县里到城里,运输是一大难题,普通物流运输,容易腐烂。农民想用冷链运输,找黑猫、黑狗,太贵;找九曳、唯捷,量少。最后农民咬咬牙,找到顺丰冷运。农民想走品牌路线,似乎唯有选顺丰才能证明自己的果子是有品质的。
农民把漂亮的果子卖给刚刚认识的在城里做微商的小姑娘。小姑娘只要极品果,给了农民一个非常严格的标准,农民照做。小姑娘是农民目前唯一的希望,小姑娘为了让城里人放心,还在包装箱上打印了农民的照片,农民因此不敢掺半点假。
剩下花皮果、小果、特大果,如今还堆在农民家里,他还没有想好怎么处理。
其实,在农民的心里,不论大果小果、还是花果好果,都一样的亲切。都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女儿,只是个头高矮、皮肤黑白的差异,肉和骨头都是一样的,都流淌着农民的血液。然而,简易的加工厂不能按果子的肉质分类;割裂的中游,更无法告诉下游那是农民的亲骨肉。
现实里面的中游,就像农民果园临时搭建的简易草棚,撑一天算一天。每当狂风来袭,农民的茅草屋顶就会被割开、掀起,一片一片,散落各处。
离开了贩子,农民依然没有找到理想中的出路。
农民默默地低下头,捏捏了拳头,皲裂的掌心又开始渗血。
03
撕裂的下游
城里的情况更加复杂,完全是撕裂的。
农民同一块地的果子,最后出现在七、八种终端渠道。
政府早些年划出一块地,指定作为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心,上游农产品必须经过这里进行集散。
批发市场的大贩子当初跟农民没谈成包园,后来当地的老代办劝农民不要留果,越留越不值钱,然后用比大贩子报价低一倍的价钱,把农民的小果买下,也拉到本地加工厂,让工人掺在别家的果箱里。
加工厂竞争也很激烈,老代办选了一家有创新能力的,他们刚研发出一款超重型水泥夹层果箱,使得统货的报价在批发市场可以更有优势。这样,农民的小果最终进了批发市场,不知道最后被哪个“学生”买走。
大批发市场是一所大学,学费也是最贵的。一个水果新手,如果没读过中学,想直接进大学混,不仅要交高额学费,还要交很多补考费,被贩子坑了一次又一次。
老城区的大型超市,定位天天省钱,果子只卖全城最低价。每天进出超市的都是老城区的退休老头老太太。老人们包容心强,果子只要便宜,有一点花皮没关系。农民的花皮果被低价收走后,在这里被退休老太太买回家了。
老太太家楼下也有一家水果店,也卖花皮果,但价格有时候比超市贵,有时候比超市便宜,老太太每天出门前会先比价,去到超市便宜,就在超市买,如果超市的贵,回来的路上再在水果店买。
水果店老板每天亲自蹬着电动三轮车,去20公里外的大批发市场进货,虽然学了10来年,但也有交学费的时候。一个人采购50个品种,总是拼不过人家常年只卖一个品种的贩子。术业有专攻,批发贩子赚的就是专业钱,那么多坑,总有一个能套住水果店老板。
政府在新城区又划一块地,建了城市综合体,引进百货商场,百货公司为了支付高额租金,只卖大品牌的好果。他们只跟大户合作,农民的果园太小,够不着。
百货商超前些年给大户的价格很有诱惑力,只要按照高标准稳定供货,就开高价钱。但后来供货价格越压越低,除了账期越来越长以外,采购要的回扣也一年比一年多。看起来很热闹,但利润率越来越低,大户的处境不比农民好多少。
城市综合体周边有很多新的小区,住进了很多白领和高管,他们对生活水平要求高,时间紧,只在楼下的水果专卖店买水果,价钱非常高,但是能承受得起。
水果专卖店发现有利可图,陆续开了很多连锁店,体量上来后,去上游收购,价钱比百货商超给的还高。再后来,水果连锁店跟大户谈投资控股,大户不想被别人控制,进退两难。
水果连锁店跟百货商超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只收好果,不要小果、花皮果、超大果。让上游只种好果,是水果连锁店的唯一出路。因此,他发起了好果联盟,说要帮助上游100个大户,只种好果。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中,这条路很漫长。
生鲜电商虽然资金充沛,但没人懂农业,内部流程又过于复杂,大多数只能对接到批发市场,找贩子供货。这就跟小学生直接读大学一样,交了太多太多学费。
生鲜电商也无法解决农民的困惑。
有些人实在受不了生鲜电商胡乱烧钱,毅然离开了平台,选择单干。他做减法,专注做农民这一类果子,而且差异化竞争。只做超大果,低价收上来,然后在餐饮渠道铺设很多果汁机,榨汁专用,两头都有附加值。
新城区,零散的水果店遍地开花。问题在于跨行进来的人比较多,很多人甚至连找到农民的途径都没有。当然,找到了农民,也帮不上忙。自身体量太小,直接对接农民,成本太高。
也有水果店主提出组建联盟,抱团去找农民。问题在于大家都是同行,谁来牵头都不好。这些联盟也试着找过农民,但没有跟农民拿货。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组织者,很多联盟渐渐的就悄无声息了,好多联盟微信群内,半个月没人说话。
目前真正能帮农民赚钱的,只有微商。也许是因为彼此都很弱小,合作比较对等。
农民同一块果园的4种果子,总算都有了消化渠道。
但是,农民仍然不知道,最后谁吃了他种的果子。吃果子的人,也不知道原来是这个农民为他创造了每日必须的维生素。这些维生素的含量,跟农民掌心渗出的血量一样多。
从佛教的因果来说,吃果子的人如果认识农民,一定会对农民道声“谢谢”。但现实完全把他们隔离了,因是因,果是果。
皲裂的手掌、割裂的渠道、撕裂的终端,他们都在各自的世界里活着。
这一切,真是上天的本意吗?
不,改变已经开始。
04
大资本潮起潮落
水果连锁店的出现,让资本闻到了超额利润的腥味。
电商以用户数作为资产估价的基础数据,相比实体店的现金交易,这种数据化的资产,让资本流动更加高效。生鲜电商成为资本涌入的首座城池。
然而,这座城里没有一个农民。只有资本精英、互联网精英、媒体精英、营销精英和物流精英。
精英们追随资本,发动战役,攻打城里的另一拨土农民,他们都是农民进城的兄弟,散落在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他们半夜出动,白天依然在忙碌。
精英们习惯了大场面,要打100块钱的仗,农民的兄弟只愿意打1块钱的仗。
从2012年到2017年,这场战役历经五年。农民的兄弟未损伤一丝一毫,而精英们已经耗尽99%的弹药。只有1%的精英,只拿1块钱,跟农民打“苦逼仗”。他跟农民一样半夜出动,白天继续苦熬,最后勉强活了下来。
这场战役,精英们消耗了财主近1000亿的资本。大佬们100亿的级别往里投,跟风的地产商、矿商10亿、5亿的往里投,更多数不清的地方财主1亿、数千万的往里投……
1000亿资金雨倾盆而下,电商精英俱欢颜,满城皆是大学生“送菜团”。
农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好不容易送到城里读大学的女儿,竟然也在城里“送菜”。更可笑的是,女儿“送菜”领的工资,还不如他在村里卖果子的收入。
无论怎样,1000亿资本也好,1000块工资也罢。这些都与农民无关,因为他不在这座城池,他远在自己的村庄。他每天仍然要用皲裂的双手,辛勤耕作,面朝黄土背朝天。
05
生鲜电商幸存者
潮水退去,很多人裤子都输光了。
2017年,一部分精英追随资本转移新战场,一部分精英坚强的留了下来。
转移战场的大多是市民的后代,他们总是在追随资本的脚步,从未停却。
留下来的大多是农民的后代,包括农民的女儿。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永远有一双无法忘却的皲裂渗血的手,那就是他们祖辈、父辈的手。他们希望留下来,紧紧拉住那双手,改变农民的命运,并渴望回到家乡与农民一起,再造故乡。
但是,他们也有缺陷,就是自己没有当过农民。
还好,他们懂资本、懂互联网、懂传媒、懂营销、懂物流。
懂资本的说服财主,转型农村金融,给农民放贷款,支持农民利用好更多的荒地;
懂互联网的留下一些程序猿骨干,转型系统开发,给农民提供电商软件或基地物联网硬件,有的收年费,有的收一次性的软件费,顺便给农民画个饼,说以后帮他卖果子;
懂传媒的大多单干,转型品牌农业,给农民设计包装拍视频,顺便举办一些农民论坛收门票;
懂营销的投奔农业大户,转型农业公司电商负责人,帮大户把农产品直接卖到终端;
还有一些懂营销的,把农协的技术指导员忽悠出来创业,转型农业种植服务,直接服务农民;
懂物流的再接再厉,创新前置仓、共享仓、共享货运、中央厨房,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还有一些啥都不懂,但愿意吃苦耐劳的,留在城市,有的做微商,有的开门店,有的干配送,他们直接从事农产品销售,成为升级版的农民兄弟,服务一些更加高端的城市人群。
一夜之间,涌出来一群精英,围着农民团团转,还有人给农民搞直播。
几十年来,他的果园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农民开心的笑了,他成了最幸福的人。
06
工厂模式不可复制
农民的家乡,有个果子大户,但他从不心疼农民。
他把农民当成工人用,租农民的地,租农民的时间,命令一个农民管50亩果园,那些农民成了封建社会的佃农。
这个大户本身不是农民,是工业时代的厂长,卖工业品赚过暴利,有能耐,有本事。他习惯了用工业思维管理工人,给工人发工资,在他的眼里,土地是成本,那些农民的时间也是成本,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在他的内心深处,不会心疼农民,不把农民当兄弟,对农民皲裂的手掌无法感同身受,认为农民本应该就是那样。封建社会“大地主”的贪嗔痴,在他的心底开始发芽。
他甚至对电商精英也不屑一顾。当年,电商精英帮他成为大户霸主,但他很快就忘了。利润最大化的工业思维,占据着他的脑海,有精明的贩子找到他的时候,他们就把果子交给了贩子卖更高的价钱,抛弃了电商精英。
尽管如此,他还是为农业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工业化管理和品牌化运营的经验。这些积极作用,不能全盘否定。
这种大户虽然占据了一个山头,但他永远温暖不了农民的心。
幸好,这些人只是少数,他们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他们终归只是个“假农民”。
07
谁来举起大旗
还有一些农民大户,从内心怜悯农民,他们的手掌也是皲裂渗血的,由祖辈传至父辈及自己。
他们有一个朴素的梦想,希望寻找这些精英,一起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些精英懂资本、懂互联网、懂传媒、懂营销、懂物流,加上农民自己,正好组成一个联合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每个精英根据自己的特长,各司其职,他们集结在一起,完全可以做一件真正帮到农民的事情。
在这个联合体里,土地还是农民的,农民的时间也是农民自己的,大户与农民不是老板和工人的关系,他们像自家兄弟一样,是完全平等的。
这个联合体可以帮助农民做七件农民做不了的事件:
①将种植技术给农民在线远程共享,帮农民种更多好果子;
②为农民适度扩大规模提供一些资金;
③将品牌和广告体系给农民共享,让农民的果子获得溢价;
④将先进加工设备给农民共享,实现外观和理化指标的标准化;
⑤将上千个下游终端客户给农民共享;
⑥将物流配送网络给农民共享;
⑦将管理系统给农民共享。
这个联合体也可以帮下游做三件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①帮实体店、微商、生鲜电商、高端体验店精准匹配符合其渠道特色的果子,稳定供应,终端甚至可以在线订货;
②为他们提供成长平台,帮助他们做好互联网运营、提升实体店体验;
③为他们在资本、系统、用户数据等方面提供增值服务。
这件伟大的事情,在美国叫“新奇士”,在新西兰叫“佳沛”。在中国,至今还没人能举起这面大旗。
08
精英联合是唯一的出路
这件事情,国内10年前就有人想做,说“我们要成为中国新奇士”,但10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做成。当初提出口号的那位地方官员,如今已不知身在何处。
郎咸平教授早在2011年也提出,新奇士模式打通中国农业产业链。道理谁都懂,但为什么就是做不成呢?
那时候,资本没有进来,精英没有进来,土地、种植、加工、物流、消费端条件都不成熟。如此庞大的体系,单靠一个地方政府、单靠一个合作社、或单靠一个协会,根本无法完成。
现在时机或许更成熟了,1000亿资金洗礼,新一代精英深度参与了进来,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农民合作社要强,他们的协作意识比农民协会要强,他们的品牌意识比地方政府要强。
中国版新奇士应该是一个“农民+土地+技术+资本+互联网+传媒+营销+物流+终端”的九维联合体。
这个方向一定是对的,就看谁来振臂一呼,谁来发起组建这样的联合体。
中国农民皲裂的手掌已疼了上千年,希望在我们这一代,可以让他们不再疼痛。
留下来的精英们,是时候联合起来做一点事情了。
最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致所有生鲜电商幸存者:
曙光即将来临,起风了,努力活下去。
开哥
2017年4月4日深夜 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