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张宝训 蒋姮

3.jpg

漫山遍野种上大黄

长势正旺的大黄,将绿地毯铺满山坡,粗壮的茎干顶着绿叶,像撑起一把把雨伞。孟夏时节,在大黄点缀之下,利川市元堡乡洛阳村,仿佛一片绿色海洋。

正如大黄生长一般,有了洛阳村党支部护航发展,才让村里产业根深叶茂。全村形成以大黄为主导、竹笋和箬叶等为辅的“一村一品”“多点开花”格局。

硬化公路27.6公里,组组通了水泥路;铺设安全饮水管网5万米,一管清泉进了农家;危房改造64户,家家实现“安居梦”……利川市残疾人联合会和湖北银行利川支行驻村帮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落实各项兜底政策,夯实精准扶贫底盘。

1.jpg

村党支部走访,给村民做工作

扶贫要变“输血”为“造血”,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综合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结合当地有种大黄的历史,并通过多方考察,村党支部对症下“药”,决定带领村民发展大黄。

放着包谷不种,要种苦得要命的大黄?生长周期达两年以上,这两年吃什么?种植技术和市场销路在哪里……村民的担忧,不无道理。

不怕村民提问题,各个击破来答疑。利川市残联驻村第一书记张伦军回忆,必须要用政策和实惠,打消村民顾虑,打通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

随后,村里通过小组会、院落会和上门走访,宣讲产业前景和发展政策,聘请农业专家和外地药材大户,现场培训种植技术,引进市场主体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为村民吃下“定心丸”……

村民向征林的家,离村委会不远。50多岁的向征林,一直单身,狭小的家里在过去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那段日子,村里闲荡惯的他,最怕见村里干部。因为,张伦军等人一见到他,就苦口婆心劝他种大黄。

做村民思想工作,光靠一张嘴还不够,张伦军等人不仅晓之以理,还免费为向征林提供2亩地的种苗,请专家上门指导,并积极申请奖补政策。

2.jpg

向征林在给大黄除草

2018年,向征林通过卖大黄,收入了1.5万元。“不后悔”,他逢人就“宣传”,幸亏当时听劝种大黄。

无论天晴还是下雨,9组村民吴胜香都要去地里,看看精心呵护的“金疙瘩”。“第一年主要是除草,第二年是施肥,劳动强度也不大”,老人将10亩地全种上大黄。2020年,大黄变了现,3万元装进老人腰包。

地里种下“苦大黄”,不少村民尝到了“甜头”。大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村里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家家户户种大黄,今年种植面积达3800余亩。其中,2019年,元堡乡政府投资30多万元,在村里修建加工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加工大黄,提高产品附加值。

无巧不成书。通过精准扶贫,张伦军与当时湖北银行利川支行扶贫工作人员丰晓相恋,今年将走进婚姻殿堂;洛阳村因夕阳落山得名,与元堡乡朝阳村同为利川市残联的帮扶单位。大黄产业是两个村的支柱产业,在元堡乡其他村落形成了连片效应。

不仅是大黄产业,在党支部带领下,洛阳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还有竹笋、箬叶等产业助力,产业形成“多条腿走路”。

4.jpg

袁学平在摊晾竹笋

村民袁学平以前在外打工,看到村里大黄产业成了气候,他回乡发展了300多亩大黄。到了竹笋上市季节,他又收购嫩笋进行加工,今年产值达400万元。旺季时,每天有30多位村民为袁学平加工竹笋,一个月平均工资达到五六千元,最高的收入达一万多元。

4月份,通过采摘箬叶,15组村民但堂华夫妇一月收入1.8万元。

“全村继续‘宜黄尽黄’,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结合凉爽气候,发展民宿,打造农旅结合……”在党支部书记唐远恩脑海里,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早已谋划,一条新型“靠山吃山”的路子正全面铺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