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克什克腾旗润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菌棒加工车间机声轰鸣。从外地运来的柞木屑堆成了小山,随着灌装机的运行,这些原料被灌装成了枕头大小的食用菌菌棒。经过高温灭菌、接种菌种后,菌棒发酵70天后就能移到农户冷棚里培育香菇了。从今年正月初八开始到现在,工厂已加工菌棒350万棒。润棚农业是克旗培育的重点扶贫龙头企业之一,随着草原金峰、雪川农牧业等一批扶贫企业的加盟,克什克腾旗全旗已形成肉、菜、菌、草、旅游等扶贫主导产业。“一个产业链带动脱贫一大片!”旗长潘存国介绍,这些龙头企业撑起的产业链,正在把贫困户凝聚在一起,脱贫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
产业的园区化扶贫,让贫困群众宜居又宜业。在经棚镇联丰村燕窝移民新村,8个自然村的贫困户搬出了山旮旯后,有了新产业,过上了新生活。在贫困户李海利家中,半亩地的院子,60平方米的房子,整洁干净。紫色的入户防盗门,白色的塑钢门窗,与城里的楼房别无二致。屋里上下水齐全,卫生间里还装了坐便器,连锅炉政府都给安好了。2016年,旗财政投入7790万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目前占地120亩的新村一期已迁入农户125户。在占地650亩的食用菌生产区,已建设生产用棚420座,整个生产区菌棒的设计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棒,食用菌成品的保鲜仓储能力达到800万吨。
润棚农业公司入驻燕窝新村后,贫困户李海利开始有了打工和种菇两笔收入。每年冬季企业在生产菌棒时,高峰期每天需要用工70多人。李海利夫妇开着小四轮拖拉机,从加工车间往发酵大棚运送菌棒,一天就能挣400元,一个生产季下来就能收入3.6万元。2017年李海利第一年种香菇,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5个棚的收入还不到5万元。今年,他打算精心种好3个棚。他算了一笔账:一栋大棚能种1万棒香菇,每茬能摘3000市斤,按每市斤5元计算,一茬毛收入1.5万元,五茬香菇下来毛收入7.5万元,除去菌棒和其它成本4.3万元,每个棚纯收入可达3万元,他家种3棚香菇就能收入9万元。
小蘑菇变成了李海利和乡亲们致富的“摇钱树”,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产业引领。去年,旗里投资400万元在全旗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贫困户种香菇每棒补贴0.8元,农户每棒补贴0.5元。润棚农业公司为种菇户提供接种好的菌棒,并进行技术指导、回收产品。企业还组织贫困户以“三户联保”方式向银行贷款,由企业支付货款利息,以解决农户购买菌棒的资金。当市场价格过低时,企业还按保底价收购,保证贫困户每棒香菇最低收入1元,每个棚纯收入1万元。到今年年底,全旗食用菌冷棚将达到1000个,生产食用菌规模达到1000万棒,总产量达5000吨。
不仅仅是润棚农业,如今克什克腾旗的扶贫龙头企业已遍布种、养、加、销和旅游业,形成扶贫全产业覆盖。2017年,全旗整合资金4711.4万元,入股到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按12%收益比例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连续实施3年。目前,项目已覆盖贫困人口6526人,全年累计分红565.4万元,贫困人口每年能得到840元或960元不等的收益。旗里鼓励贫困户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重点打造了8个旅游示范嘎查村,改造提升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渔家乐40家,带动160名贫困群众增收。旗里还引导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吸纳6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龙头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从哪里来?金融扶贫贷款的分配机制起到了导向作用。旗里出台政策规定:企业、合作社每借10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必须带动1户贫困户。这种金融扶贫“10带1”政策,把贫困户和产业发展绑在了一起,激发了企业创新扶贫模式的主动性。金峰、德美公司的肉牛、肉羊富民模式,雪川公司的马铃薯富民模式,民悦君丰公司的饲草富民等模式,真正释放了企业扶贫的潜能。目前,克什克腾旗已有68家企业、合作社与1082户、1880名贫困群众建立了帮带关系,每人每年能增收600至1200元,这些企业已成为产业扶贫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