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厘米~30厘米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苗种培育
池塘条件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平方米~100平方米为宜,池深40厘米~60厘米,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厘米~20厘米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清塘培水鳅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每100平方米20千克~30千克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施每亩300千克~400千克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深至30厘米。待水色变绿,透明度15厘米~20厘米后,即可投放鳅苗。
苗种放养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天~5天,体长7毫米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泳,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鳅苗的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800尾~1000尾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饲养管理刚下池的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厘米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每日3次~4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厘米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8%~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肥料,可施鸡、鸭粪等有机肥,用编织袋装入浸于水中,每次用量约每立方米0.5千克;还可追施化肥,水温较低时可施硝酸铵每立方米2克,水温较高时可施尿素每立方米2.5克。平时应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饲养1个多月,鳅苗体长达3厘米~4厘米,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作者:马立鸣 范毛毛 孙敏)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泥鳅,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