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人工养殖技术:
选择水源充足,有流水,无污染螺池。一般池宽1.5米,长10~15米,深30~50厘米,两池之间筑建20厘米高的堤埂以便行走,池底铺垫10厘米厚的肥泥。池中可稀植茭白、芦笋、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给田螺遮阳避暑,攀缘栖息和提供饵料,提高螺池利用率。螺池周围筑高60~80厘米的围墙或网片围栏。
田螺多为自然繁殖,人工养殖可从水田、茭白地、浑水沟渠中拣拾,或去市场买,然后选择色泽淡褐、壳薄、体圆尾钝的鲜活螺作种螺。一般体重15~25克的田螺便达性成熟,在温度15℃以上便可繁殖,雌螺大而圆,雄螺小而尖。
1、养殖水体
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如土壤不适宜,则最好先施放混合堆肥加以改良)。保持底泥厚度10~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
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施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
2、种螺放养
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田螺的来源:一是野外采集,二是市场收集。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一般,自然粗放水体中每平方米投放种螺0.1~0.5公斤,精养池可增大投种量2~3倍。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采取混养方式。
3、饲养管理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则必须投人工饵料。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
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水温在15~20℃、28~30℃幅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则少投或不投。
4、病虫防治
田螺养殖作为土著品种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田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田螺科,圆田螺属,共有4种,分别是中国圆田螺、、胀肚圆田螺和乌苏里圆田螺。养殖的主要是中华圆田螺。田螺一般适合在稻田、浅水沟、低洼地、湿地等地方养殖。田螺对养殖的场地要求不高,一般在浅水水域稍加整改,具有腐殖质多的软泥底水域均可养殖,具有一定的微流水条件则更佳。田螺的病害和虫害至今为止发现较少,有报道的也不多。
在此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冬眠状态。须注意夏季要防高温,因稻田的水浅,在夏季水温可能会达到上限致死温度;而冬季越冬的泥底有机质含量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有毒物质而影响田螺越冬。
(2)、敏感,正常生活要求水中溶氧每升在4毫克以上,当降到3.5毫克时,食欲会下降,当降到1.5毫克时则会引起死亡。
(3)、鲤鱼摄食。
(4)、农药,而且应晴天用;宜在稻田一半一半用。
(5)、水蛭、泥鳅、黄鳝等混养,则其经济效益更佳。
种螺每平方米放100~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投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放螺后投喂菜叶、米糠、豆饼、菜饼及动物内脏等下脚料。饼类浸泡变软后投喂,其他饲料切碎拌匀投喂,投饲量一般为田螺总重的1%~3%,2~3天投喂1次,并根据田螺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
田螺疾病少,日常管理重点是管水和防止鸭、猫、蛇、鼠和鸟类等入池捕食田螺,并防止田螺外逃。田螺宜浅水,微流水养殖,池水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在繁殖季节和高温季节更要保持池水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