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味越来越浓
市场蔬菜需求量也在
不~断~攀~升~
曲沃县的蔬菜大棚里
一片热火朝天的
忙碌景象
1月26日,位于曲沃县史村镇张范村的第六代新型智能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特有的芳香。放眼望去,一人多高的架子上缠绕着绿油油的藤蔓,一个个或红或黄或绿的彩椒像色彩缤纷的小灯笼挂满枝头,焕发出满满的活力。随着村民不停地采摘,彩椒纷纷入筐,随后被打包运往西安、郑州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
张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宇飞拿起一颗名为“黄太极”的彩椒笑着说:“我们种植的彩椒维C含量相当高,尤其是这种黄彩椒,口感都赶上水果了,在市场上很受追捧!”他说,彩椒是甜椒的一种,又叫柿子椒,因为其颜色多种多样,看起来五彩缤纷而得名“彩椒”,不仅是人们眼中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蔬菜,也是张范村产业发展的“致富果”。
穿梭在大棚内,王宇飞边查看彩椒的转色情况,边与干活的村民打招呼。说话间,大棚的智能化系统根据当前天气情况自动开始卷帘、开风口的操作,处处显示出“科技范”。在张范村的数字化管控室内,有台巨大的显示器引人注目,上面实时显示着各项环境数据,包括光照、温度、风向等,这些数据由分布在棚内的传感设备采集传输。在蔬菜种植期间,各项信息通过传感器、探测仪等物联网设备进行采集、传输和分析,从而达到科学控温、通风,合理施用水肥,有效减少或避免使用农药,主打生态自然。
“咱村的第六代新型智能温室大棚,除了栽苗和采摘环节需要人工,其他环节几乎不用人干活。管理上依托数字化管控系统,实现自动卷帘、植物补光、水肥一体化等智能化操作,大棚管理员通过手机就可远程操控。”王宇飞说,“随着我们村设施大棚技术的不断升级,经营大棚早已从‘体力活’转变成‘智力活’,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提升了经济效益。”
一直以来,张范村都是远近文明的大棚种植村,许多村民依托种植大棚菜走上了致富路。但随着大棚种植技术的升级,普通大棚存在的土地利用率底、人工成本高、水肥料供给不均、棚架寿命短等难题,也困扰着该村大棚种植产业的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张范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决定迎难而上,经过多方调研、学习考察,张范村同山西沃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2021年,由该公司在张范村建起一座第六代智能温室大棚;2022年,在此前的基础上,张范村党支部先行先试,又筹措29.8万元资金,建起一座第六代新型智能温室大棚,示范种植特色彩椒,年产值达到18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2023年,张范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投资270余万元连片建设了5栋新型智能温室大棚,基本形成了史村镇第六代集体大棚产业园区。加快了农业种植数字化、智慧化运用步伐,让张范村进一步玩转智慧农业。
按照镇党委为农产品种养销提供兜底保障,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的思路,张范村的第六代集体大棚产业园区由史村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运营管理,为张范村集体经济赋能,为乡村振兴助力。
“产业园区内的9座大棚由村发公司运营管理,其中有7个第六代集体大棚种植彩椒,其他两个棚正在试种广东菜心。每个大棚种植有3700棵菜椒,每株能产10斤左右,目前处于第一茬采摘期,每天往西安、郑州发货,基本上是供不应求。”曲沃县史村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祁国生介绍,在筹划建设智能蔬菜大棚之初,村委就召集部分村民进行智能蔬菜大棚管理技术的培训,被培养为大棚管理员,实现了家门口挣钱的愿望。
大棚蔬菜的种植不仅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同时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看着眼前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光芒的大棚,王宇飞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又开始筹划起大棚产业园区发展前景。
文/图/视频 临汾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洁 潘华玲
编辑 宁馨儿
校对 师卓莹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