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汉水千百年冲刷,为宜城市流水镇带来了肥沃的土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镇大力发展西瓜种植业,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瓜大镇,“流水西瓜甜万家”响彻大江南北。
可是,多年来的瓜地扩张、施用农药化肥,使得流水镇土壤板结情况越来越严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越来越低。
近年来,流水镇通过改变农药化肥使用习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种植等,探索出了一条减量化增长的发展模式。
调整肥料种类:从化学肥料到有机肥料
“改用有机肥后,西瓜价格比去年上涨了不少。”6月19日,流水镇余棚村三组村民喇红伟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亩多挣1500多元哩!”
三年前,喇红伟面对地里的西瓜还愁眉不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家有3亩西瓜地,轻轻松松亩产就能达到1万斤。可到了2017年,亩产西瓜降低到5000斤,形状和甜度也大不如前。“2017年,西瓜跌到5毛钱一斤,卖不出好价钱。”喇红伟说,随着西瓜种植年限的增长,病虫害也逐年加重,西瓜效益逐渐走低。“西瓜产业最红火的时候,我们流水镇的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流水镇镇长黄锋说,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流水镇的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土壤板结情况严重。
2017年,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流水镇的土壤肥力进行实测。“整个流水镇的土壤肥力在0.66%到1.22%之间,有机质含量处于很低水平。”该公司项目总监陈德隆说,流水镇的土地还存在营养比例失调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
当年,宜城市委、市政府制订了耕地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流水镇随即确立了6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区,在黄冲、黄湾、莺河、刘台、黄岗、余棚等村,由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指导实施土壤改良。“利用土壤改良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契机,我们对全镇的有机废弃物进行了集中处理。”黄锋表示,目前该镇已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各村因地制宜,各类有机肥项目纷纷启动。刘台村依靠企业引进的德国沼气技术,将有机废弃物变成气、肥、电、热、冷五种可利用资源;黄冲村利用堆肥技术,将秸秆、粪污发酵成腐殖土,其营养价值高于普通有机肥;余棚村、黄岗村、黄湾村以牛粪、猪粪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肥。“我们还采取政府奖补引导、农户跟进主导的方式,鼓励农户以有机肥代替化肥。”黄锋说,截至目前,全镇已顺利实施土壤改良5万亩。“今年的土壤松散多了,西瓜口感也好了许多。”喇红伟表示,用了有机肥的西瓜的形状和甜度等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陈德隆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抽样结果显示,流水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0.15%至0.2%,土壤板结程度已大大降低。此外,经过两年多的跟踪调查,土壤改良后,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西瓜甜度由12%提升到了14%,套种棉花增产近20%。
调整产业结构:从西瓜“独秀”到全面发展
6月15日,烈日当头,黄冲村四组村民孙庆华却在自家的田里忙得不亦乐乎。“在西瓜地里套种的软籽石榴明年就进入丰产期了,要好好打理一下。”孙庆华额头上挂着豆大的汗珠,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冲村将西瓜种植业作为发展重点。十多年来,黄冲村的西瓜种植面积由最初的近千亩扩大到后来的近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西瓜大村。“当时好多村民盖了小楼,买了小车。”黄冲村党支部书记王朝富说,小西瓜变成了富民的大产业。
当土地质量跟不上优质西瓜生长需求时,流水镇开始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尝试把林果和有机水稻种植作为主攻方向,为群众开辟一条新的致富门路。
2014年,黄冲村调整部分岗地种植黄桃、红桃及软籽石榴等。
王朝富告诉记者,全村已经调整5000多亩土地种植黄桃、红桃、软籽石榴,计划到2020年,80%的岗地种植黄桃、软籽石榴等。“2005年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了8000余亩。”余棚村党支部书记张伟说,如今只有一半土地仍在种西瓜,其他的土地则发展大棚蔬菜、苗木、瓜果。
喇红伟去年承包了2个大棚,种植了辣椒、茄子、黄瓜、菠菜等。他笑着告诉记者:“收益提高了不少。”
6月16日,在位于刘台村落花潭社区的湖北京瑞通达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智能温室育苗基地,技术员们正在选育优质瓜果蔬菜种苗。“投资2400万元建了5栋智能化温控日光温室。”该公司董事长王广春表示,基地内配备了国内先进的移动式苗床、降温水帘等设备。
王广春说,公司每年有1000万株优质的西瓜苗从温室里被来自襄阳、荆门、荆州的西瓜种植户“接走”,还有大量的甜瓜苗、冬瓜苗、黄瓜苗、辣椒苗、茄子苗等发往多地。
黄锋告诉记者,今年,刘台、黄冲等村共计投资240万元探索种植有机稻1150亩,并选育良种、改良土壤,生产的稻米价格将是普通稻米的3至4倍。
近年来,莺河村通过举办油菜花节、民俗文化节、摄影大赛、大型采摘游等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前来采摘、赏景、休闲。“我们在大棚里种植的精品瓜,可以卖到10元钱一斤。”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成表示,今年上半年,该村接待游客14万余人次,预计全年游客将突破30万人次。“流水镇调整产业结构后,西瓜种植面积由15万亩降低到8万亩。”黄锋告诉记者,黄桃、软籽石榴、红桃等林果种植面积已达7万亩,有机稻已发展到3000亩,并将在全镇条件适宜的村推广。
调整种植方式:从分散种植到规模管理
6月19日,十几米长的插秧机从黄冲村八组村民陈明家的田里开过,水稻就栽种好了。“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顶着烈日自己插秧了。”陈明说,这一变化得益于“小田变大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黄冲村曾向国家上交商品粮1000万斤,创造了全国村级之最。可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碎片化经营模式,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符。“基础设施落后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影响了土地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王朝富说。
陈明家有12亩地,可这些地零零散散分了十几块,最远的两块地相隔两里多路。“种起地来,跑来跑去累死人。”陈明说,地太零碎了,大型机器根本开不进去。
2017年,宜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黄冲村实施。黄冲村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随后,两万亩土地打破界限,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一年内顺利完成。“全村3000多块共9700亩小块水田整合成了198块大田。”王朝富说,该村按照新土地经营证书上的面积重新丈量分地,实行“一户一田”的“一田制”,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
昔日的“碎地”,如今成了“农场”。“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陈明说,他要先花些时间用有机肥把地养肥,再种有机稻。“土地集中连片后,村集体增加了120亩土地,每年增收7.2万元。”王朝富说,设施的完善也让土地流转租金由每亩300元增加到700元,实现了集体和个人资源的双优化、集体与村民收益的双提升。
目前,流水镇黄湾、刘台、莺河、黄岗等村的近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下一步,我们将引导村集体和企业一起合资成立农业服务公司。”黄锋说,公司可以为村民提供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的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整村发展有机稻和有机瓜果产业,实现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土壤改良、统一病虫防控,全程机械化操作,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建、共营、共享、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