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晚6点30分,第165期博士沙龙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厅如期举行。本期博士沙龙邀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传播博士钱进老师为我们做精彩讲座。当晚他为我们带来一场主题为“在理论问题与经验材料之间的行走之一次关于驻华外国记者研究的反思”的学术交流大餐。

开场环节:热情洋溢,别开生面

讲座还未开始,带着对知识渴望和对学术的喜爱,同学们陆续走进了会议厅,大家有序的入座,有的拿出了笔记本电脑,有的拿出了摘抄本和笔,纷纷准备好,关注并融入到这场讲座中,吮吸知识的清泉。当然,钱进老师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也拿出了十二分的热情准备今天的讲座。为了更好的抒发自己的观点,也为了更好地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讲座伊始,钱进老师直接站起来,准备全程用站立式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是博士沙龙系列讲座难得的有嘉宾全程站着和大家做讲座。这样的开场别开生面,果不其然,新颖的讲座方式一下子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和注意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别样的的学术讲座之门,也使得大家对讲座的内容期盼不已。

今天的讲座随即开始,钱进老师讲述自己撰写博士论文的一些心路历程。例如研究的缘起,实习与工作经历,硕士论文的选题,博士论文的选题,并他结合自己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妙趣横生的讲述着自己的博士论文的写作的灵感、思路、方式和过程。

优博:经验与理论的和谐之美

钱进老师对这次的讲座十分重视,整场讲座,他激情满满,热情洋溢地阐述着自己完成优秀博士论文之路。在以经验研究为取向的学术考察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处理理论问题与经验材料中的关系?究竟是从理论出发,去寻找经验材料从而验证、修正甚至是推翻理论?还是应该从经验材料出发,逐步推导出理论问题?研究者往往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弥合这两者之间的裂隙。这次讲座主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钱进老师以自己完成的一项关于驻华外国记者研究为案例,来分享自己在理论问题与经验材料之间行走的体悟。

在讲座中,他先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入手,从“把关人”到 “新闻生产”到“共同体”的理论框架的寻找论文的方向,然后到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包括研方法的“拜物教”、混合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时序三个方面。接着他又提到了自己的调查方法,那就是问卷调查,他做了一个基于文献确定的调查问卷:Willnut &Weaver关于在美国外国记者的调查。与此同时加上自己的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来辅助自己博士论文的完成。最后钱进老师通过自己的文本分析,利用了社会科学与语境化的理论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当然同学们也在钱进老师讲座,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问答环节:异彩纷呈

当同学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询问钱进老师是如何把各种理论融合到自己的论文写作当中的。钱进老师说,他的理论这一方面是放在导论里面完成的,是通过辨析理论的发展脉路和按照一个变化的路径写出的。他还指出文献综述非常重要,在文献综述里面涵盖着一个逻辑起点的概念。他诙谐的举例一个例子很好的阐释了什么是逻辑起点。他说当导师问自己自己写的论文第一章节和第二章节可以调换吗?第三章节和第二章节可以调换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可以,那么博导就会质疑,你这文章没有逻辑呀。说到这里,大家都会心一笑。因为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每一个章节之间是由严密的逻辑的。没有严密逻辑的论文不是一片好论文。

短短2个半小时的讲座转瞬即逝,精彩不断,温馨常在,同学们还徜徉钱进老师所描绘的论文框架中,不断回味。本场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留下来与钱进老师就论文写作方面做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博士沙龙工作坊

执笔/肖志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