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棚生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南方大棚生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_蒋文艳等
桂林市全州县以石塘生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品牌优势,发挥广西北大门禀赋和区位优势,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四统一”要求,实行石塘生姜栽培、管理、收购、销售、加工、保鲜、贮藏等一体化生产营销模式,通过集成推广应用脱毒种苗、地膜覆盖、大棚栽培、优化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系列新技术, 使石塘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建成了桂林地区最大的石塘生姜标准化种植基地, 目前全州县常年种植生姜 3 万亩, 产量达12 万 t ,产值高达 8 亿元。 生姜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户发展种植产业,增产创收的好途径。 鉴于大棚生姜种植是投入小、见效快、产量高、收益大的种植模式,值得大力宣传推广和普及应用, 现将该项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广大生姜种植户参考。
1 选择产地环境
为确保生姜高产、优质、无公害化生产,在产地环境选择上, 姜田必须选择远离污染源、 生态环境好、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地势高、排水性好、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微酸性或中性壤土。
2 播种前准备
2.1 搭建大棚
南方地区一般在 3 月播种,生姜播种前,在选定的姜田上搭建南北朝向的大棚架构,其中棚高、棚宽各为 8~10 m, 选用透光性和质地较好的无滴薄膜作棚膜。
2.2 起畦
种植地平整后起畦,每畦之间的间距为 60 cm ,畦高为 30 cm ,畦宽为 30 cm ,在操作沟内留一些备用土。
2.3 防虫
为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为害, 可用人工捕捉或制毒饵诱杀,药剂选用辛硫磷、敌百虫等拌毒土施入,再用锄头翻拌均匀。
2.4 姜种处理
在播种前 18~30 d ,选晴天将姜种平摊进行晾晒1~2 d 。 如中午日光强烈,应采取遮阳措施防暴晒,傍晚移入室内或进行遮盖。 用刀把姜种切成重 50~70 g的姜块,在每块姜种上保留 1~2 个健壮肥大的幼芽,其余幼芽全部掰除掉。 发现芽基部发黑,或掰开姜块纤维太多,或有红圈的姜块都不能留作种用。 选用波尔多液浸种,按照生石灰、硫酸铜、水为 1∶1.5∶120 的比例配制药剂,浸种时间为 20 min ,通过浸种消毒可预防病害的发生。 姜种消毒以后,再晒种 2~3 d ,在姜块表面水分消失后,再堆放催芽。
催芽可在温室或苗床上加温, 温度掌握在 20~28℃ ,幼芽长出 1 cm 左右栽植。催芽期间感染姜腐病的会变质腐烂,要及时选出。
3 定植
3.1 适时播种
南方大棚种植的播种时间在 3 月中下旬, 选晴天进行。 种植时如遇天气干旱,需要提前在种植沟内浇灌水,待水渗透后才能种植。 姜种的播种量受姜块大小与种植密度的影响,一般每亩姜种用量在 200 kg左右。 排放姜种时,按株距 20 cm 左右逐一将姜种按南北朝向放入种植沟内, 姜芽一律朝上。 摆好姜块后,用手轻轻压入泥中,使姜芽与土面保持相平。 姜种排放好后,将畦埂上的湿土扒入沟内盖住姜种,一般要求覆土厚度 4~5 cm 并覆盖地膜。
3.2 合理密植
大棚种植生姜主要是利用大棚的保温性能而达到提早种植和提早上市销售的目的, 因此需要采取密植措施, 合理密植是实现大棚种植夺高产的重要措施。 大棚种植一般要求株行距为 20 cm흐 cm ,每亩种植生姜 8 000 株左右。
4 田间管理
4.1 大棚内温度管理
在农历 2 月下旬和 3 月初,棚室外的温度较低,在定植后要扣紧棚门不要放风; 出苗后如遇天气晴好,在中午温度较高时可适时放风降温。
4.2 化学除草
播种后 2~3 d ,用二甲戊灵或异丙甲草胺等药剂进行喷雾处理除草,注意按喷施要求配比浓度。 喷施时大棚内土壤要保持湿润, 齐苗后畦上的杂草应及时人工拔除。
4.3 分次追肥
生姜生长期较长需肥量大,掌握施足基肥、勤施薄施追肥为原则。 第 1 次追肥在姜苗出齐后, 株高30 cm 左右,追施促长壮苗肥,每亩用充分腐熟的粪肥 500 kg ,兑水配成 0.5%~1.0% 的稀肥液进行浇施;第 2 次追肥在 7 月下旬小培土时进行, 每亩施用复合肥 20 kg ;第 3 次追肥在 8 月中旬进行,正是根茎生长旺盛、姜块逐渐膨大之时,每亩施用高氮高钾复合肥 40 kg ,同时进行培土。 为防止植株早衰,根据植株长势情况,在 9 月上旬应进行 1 次补充追肥,每亩施用高氮高钾复合肥 30 kg 。
4.4 水分管理
生姜喜湿润而不耐旱,在种植后不宜浇水,以促进土温的回升。 出苗后以保持畦面湿润为主,不宜多浇水; 7 月下旬至 8 月是生姜生长的最佳时期, 充足的水分对生长特别重要。 要做到早晚勤浇凉水,以促进姜株分枝和姜块迅速膨大,杜绝在中午浇水,以防止姜瘟等病害的发生,导致减产失收。
4.5 中耕除草培土
生姜生长期间要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 前期每隔 10~15 d 进行 1 次浅锄和浅中耕。 做到中耕与浇水、施肥、培土同步进行,每次培土厚度在 3~6 cm ,以防止姜块露出,同时培土可使夏季地温降低,提高生姜品质。
4.6 扒老姜
在生姜的中后期进行中耕培土时, 根据当地的市场行情,可在姜株旺长期扒出老姜块进行销售,提高种植收入。 方法是往播种方向扒开土层,直至露出姜种,用左手按住姜株茎部,再用右手往上轻提姜种剥离出来。 应注意不能摇动损伤姜株,以防止伤根早衰,取出姜种后要及时回土封沟。 对弱小的姜株不宜取种姜,以免人为造成早衰。
4.7 揭膜遮阳降温
生姜为耐阴植物,在荫蔽状态下生长良好。 一般在 5 月中下旬,夏天强阳光照射,棚内温度急骤上升时可揭去顶棚,选用遮阳率 70% 的遮阳网覆盖棚顶,减少强烈阳光的照射,防止姜株徙长。
4.8 压苗控长促姜膨大
在 5 月因夏季强阳光照射和棚内高温导致姜株徙长, 会出现只长姜苗而根部不结姜或少结姜的现象, 这时要立即揭去顶棚, 覆盖遮阳网降低棚内温度,同时还可以采取压姜苗处理,用手把姜株往下弯拉,再用土块压住姜苗顶部,让水分、养分往茎基部输送,达到促进姜块膨大生长,提高单产。
5 病虫害防治
5.1 生姜常见病害防治
5.1.1 姜瘟病 又称姜腐烂病,是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极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严重时会导致全田姜株死亡和绝收。 姜瘟病主要通过姜种、地下害虫、灌溉水和雨水传播蔓延,发病期长,防治较为困难。 发现病株, 要整株铲除带出田间烧毁并在病穴洒生石灰消毒处理, 大田发病时可用 0.5% 的姜瘟宁 800 倍液或 77% 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400~500 倍液加 72% 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4 000 倍液喷雾防治。
5.1.2 枯萎病又称姜块茎腐烂病, 主要为害生姜地下块茎部,严重时腐烂变褐,挤压病部可以渗出清液,植株呈枯黄状。 带病菌的堆肥、姜种和病土为主要菌源。 病原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蔓延。 发病初期在病穴及穴四周淋施 5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 800 倍液或 70% 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300~400 倍液,防治 1~2 次,以控制病害蔓延。
5.1.3 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 初期是在叶尖或叶缘处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展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数个病斑连成斑块,导致叶片变枯变褐,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在潮湿状态下病斑的表面会出现小黑点。 病菌主要由雨水和昆虫活动传播蔓延。 连作地、田间湿度大、偏施氮肥、种植过密的地块易发病。 发病初期用 40% 多硫悬浮剂 500 倍液或40% 多·福·溴菌腈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兑水喷雾,隔 10~15 d 喷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
5.1.4 斑点病又叫生姜白星病, 是生姜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 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叶斑黄白色, 出现梭形或长圆形细斑, 中央变薄易破裂或穿孔。 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故又名白星病。 在温暖多湿、 株间郁蔽、 田间湿度大、 连作地易发生姜斑点病。 发病初期喷 30% 嘧菌酯 1 000 倍液加 25% 阿米西达悬浮剂 1 500 倍液或30% 氧氯化铜悬浮剂 300~400 倍液,对发病中心进行重点喷雾,每隔 6~7 d 喷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
5.2 生姜虫害防治
生姜常见的虫害有姜螟、 小地老虎等。 姜螟又叫钻心虫, 是一种食性很杂的害虫, 从生姜出苗到收获前都能造成危害。 药剂防治在虫卵孵化高峰期进行, 当螟虫尚未钻入心叶蛀食前, 用 80% 敌敌畏800 倍液或 90% 敌百虫 800 倍液进行叶面喷洒防治,每 15~20 d 喷 1 次。也可用以上药液注入地上茎的虫口防治。
6 适时收获
生姜采收时间和市场价格密切相关。 大棚种植可根据市场行情延迟收获, 用于加工的生姜可在 8~9 月旺盛生长期适时采收;用于调味和药用的可掌握在“大雪”后“冬至”前,生姜肉质根茎老熟,养分积累充足,产量高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