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0日消息(记者马喆 洪波 张子亚)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福建宁德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就下决心带领当地百姓摆脱贫困,并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30多年来,宁德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久久为功,一代接着一代干,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指引下,宁德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77万人,“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广。2019-8-10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半个多月前,受乡亲们委托,福建宁德寿宁县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这封寄托着全乡人民深情的书信,将下党乡脱贫致富的喜讯报给了习总书记。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便是信件执笔人之一。

刘明华:我们在信中回忆了过去下党贫困的情景,回想起总书记当年头戴草帽,肩披毛巾,不畏艰难,翻山越岭来到下党,为下党的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第二,是汇报了下党在党的扶贫政策和总书记的牵挂下,这么多年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三,就是希望总书记抽时间回到下党,走一走,看一看。

下党乡地处福建闽东地区的大山深处,当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元,曾是宁德地区四个特困乡之一。如今通过扶贫定制茶园,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2017年的11783元,翻了60多倍,全乡121户500个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

客户夏鹏:这个茶从管理、品质、没有农残,从这个监管综合几个方面,我们看了都比较满意,所以我们想专门定制一块。

下党乡扶贫取得的成果只是宁德的一个缩影。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随后,他在多个场合提及在宁德扶贫工作中提出的理念。2017年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宁德工作时,把“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提倡“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三十多年来,几届宁德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接力扶贫。这期间,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磻溪镇赤溪村经历了接受“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艰难历程。1984年赤溪村成为全国最早的扶贫对象,福鼎市扶贫办主任滕建军说,到1994年底,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十年扶贫收效不大。

滕建军:我们的扶贫工作主要靠送一些树苗、羊羔,是一种低端式农工式的扶贫来带动农民增收,十年扶贫,涛声依旧。

1994年当地决定实施全村搬迁,打通外界道路,组织村民外出打工增收,开始了艰难“换血”的过程。

时任赤溪村村主任黄国来:一家一户宣传了,现在交通方便了,你们要去打工啊,赚点钱啊。第二年、第三年,那就一年一年比一年增收了很多了。

脱贫想要取得成效,不单要“输血”,还要能够自我“造血”,要有产业支撑。根据当地自然禀赋,赤溪村发现身边的绿水青山就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近年来,当地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仅景区门票一项年收入就超过千万元。

磻溪镇党委书记林有龙:赤溪村,最大特点就是在山窝里面,但它生态资源保护得非常好,所以说我们因地制宜,选准路子,旅游资源,因为生态优势好,我们当时太姥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5A级景区。

三十年滴水穿石,如今的赤溪村人均收入是1984年的七十多倍,水厂、电站、学校、公园、卫生所一应俱全。

面对“十三五”扶贫攻坚“决胜战”的到来,宁德把扶贫与产业发展、城镇化、生态建设等紧密联系起来,精准聚焦扶贫对象、贫困村。宁德市农业局扶贫开发科科长夏睿表示,要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重要扶贫理念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确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夏睿:要继承习总书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我们大量的基层的扶贫干部也是一茬接着一茬干,虽然说人变了,但是精神没有变。到了去年底,我们的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到零点零几。一直到2020年,我们都要继续摘帽,不摘政策,继续久久为功,继续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