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巴各镇办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利用山多地广、林地茂盛、气候适宜的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稻田养殖、科学养蜂、特色水果、中药材等脱贫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投入其中。现如今,产业遍地开花,收入大幅增长,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欣欣向荣,也成为我县补齐短板、撬动优势,破解山区发展瓶颈有效路径,为山区群众开辟了一条“靠山吃山”的致富通途。
泾洋街道办
(丁望)中华蜂养殖是泾洋街道办蒿坪子村的传统产业,但传统养殖方法产量少、效益低,为了向村民普及科学养蜂技术,做大中华蜂产业,7月7日,泾洋街道办蒿坪子村第一书记邀请到秦南牧业养蜂能人到村开展中华蜂养殖培训。
“家养十箱蜂、不用去打工......蜂箱要放在背风、向阳、遮阴的地方,蜂门朝东或者朝南效果比较好……”理论培训通俗地讲解了如何选择蜂箱、蜂群分家、如何提高产量、如何帮助中华蜂过冬等方面的养殖技术。理论培训结束后,技术人员还带领村民到该村中华蜂养殖基地,实地解答养殖中遇到的问题。
贫困户吴国才说:“讲的知识我听懂了,蜂子和蜂箱也看了,还上手操作了,这下有信心养好蜂了。”本次培训调动了群众的养蜂积极性,能帮助村民科学养殖、提高蜂蜜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强了群众依靠科技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
泾洋街道办蒿坪子村水源丰富、山林密布,有20余种蜜源植物。今年以来,该村四支队伍决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设花圃,构筑蜂花互促产业环境,引进采蜜周期长、抗病能力强的中华蜂100箱,建成中华蜂养殖基地。该村通过中华蜂养殖,增加村集体所属的原生园合作社产业供应品种,提高产业增值能力,保证入社村民获得劳务报酬和利润分红双重收益,以点带面促进农户养蜂。
赤南镇
(白深耿)7月8日上午,5000斤中华甲鱼在赤南镇梅坡村田园综合体双水双绿示范基地正式投放,为赤南打造生态产业园区再注新活力,实现稻田产值再增长,贫困人口收入再提高。
赤南镇梅坡村田园综合体自建园以来,先后成功发展起稻花鱼苗孵化、稻花鱼养殖、龙虾养殖等水产业。为了更加合理高效利用好稻田资源,实现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稻米等多种产业有效衔接,形成共作共赢的稻田产业链,该项目负责人王永红通过多方考察,最终确定从湖北引进中华甲鱼。
据悉,甲鱼项目养殖成功后,能使每亩稻田再增收7500元,加上稻鱼、稻虾、稻米等收入,一亩稻田一年的产值能突破一万元。该镇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会将这种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稻米共作共养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经验,向全镇推广,让老百姓科学种田,实现一田多用、一田多收,不断增加百姓收入。
仁村镇
(刘丽)一直以来,仁村镇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做夯实基层执政根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发挥党委引领、支部聚力、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优势,仁村镇党委狠抓强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5个村(社区)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仁村镇党委共统筹安排村集体经济组织注资506万元,扶持了辖区青花椒、脆红李、中药材种植、黄牛养殖等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了“多”与“少”、“质”与“量”的双重提升,累计分红资金达到12.94万元,成功带动347户贫困户1169人实现分红。
下一步,仁村镇党委将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健全村集体运行机制,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自我升级功能,实现村集体经济的稳健发展。
青水镇
(龚芸芸)青水镇聚焦农村基层党建薄弱环节,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多元发展模式,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民族资源禀赋,围绕大黄、魔芋、重楼等中药材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总体布局,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抓村社合一,抓利益联结,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发展高山循环经济,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
健强基层组织,转变发展思路
发展集体经济的先行点就是在班子队伍,青水镇持续深化“三抓三当一引领”,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致富带头人中挑选出了一批发展意愿强、基础条件好、有一定产业发展经验人员组建了10支脱贫攻坚先锋队,牵头推动全镇9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工作,把支部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第一线。各支部组织村民代表和党员结合本村实际认真讨论村集体资金使用方案和方向,利用“支部+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大都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将资金投入经营主体,在保本定期分红的同时,通过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等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整合帮扶力量,拉动项目支持
青水镇充分整合脱贫攻坚帮扶力量,借助各级包联部门资源优势和协调帮扶职能,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各级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共55万余元,争取项目资金220万元,实施项目3个。同时引进2家中药材种植公司及1家香菇栽培公司,成立了11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适合高山地势的中药材和魔芋等主导产业;鼓励引导贫困户发展白山羊、生猪、黄牛等为主的养殖业,通过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在两个主体的带动下,共带动353户并给每户发放良种母牛1头。
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土地资源
青水镇主要劳动力大都以务工为主,镇政府通过盘活本地特色旅游资产、整合苗族文化资源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打开了村集体致富之门。积极引导乡土致富能人,聚焦中药材产业,用好“苗乡资源”利用荒山因地制宜发展大黄、重楼等中药材产业。同时借助产业扶贫的“东风”,把产业振兴、文化旅游与壮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以土地流转为契机,采取“农户转包、合作社经营”形式,积极引导农户将土地承包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开辟了一条农业增收、合作社增效、农民致富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目前,青水镇通过筑牢党建基础,壮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增收113.6万元,全镇贫困面貌有效扭转。下一步,青水镇将高举苗乡生态文明旗帜,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变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地域优势为造血优势,不断探索出一条具有苗乡特色的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监制:龚兴富
总编:熊顺勤
审核:邓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