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的教学案例

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 阮莉

一、案例背景

准备讲必修一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这节课前,我给学生印发了导学案,导学案围绕雅典民主政治展开,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发展历程、特点、运行机制和影响。从收回来的导学案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将雅典民主政治同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混为一谈,搞不清楚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与自由的关系;2.雅典民主政治属于世界古代史,学生对这段历史很陌生。本节课还涉及到很多概念: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难懂。雅典民主政治属于高考高频考点。鉴于上述问题,我查阅了很多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书籍、论文,决定让“苏格拉底之死”来串起这节课。通过展示苏格拉底被起诉、被审判、最终饮毒酒而亡的历史细节,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回到苏格拉底被审的现场。引导学生借助史料分析苏格拉底之死暴露出的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城邦利益凌驾于个人自由之上,从而提升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和认识。

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部在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那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史料实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渐深入,史料实证类的试题已经先期试水,在近年高考试卷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学生因为缺乏史料实证能力的训练,容易忽视史料呈现的新材料新情景,只是一味的回忆课本和老师所讲的内容。脱离史料来做题必然导致失分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我在《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之死》这节课中使用史料教学,成效显著,现记录如下。

二、案例描述

必修一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这节课包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发展历程、特点、运行机制和影响。内容涉及很多概念,如:民主制、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这些概念晦涩难懂,仅靠教师讲的话,学生可能会觉得很枯燥难懂。我决定从同学们都知道的苏格拉底之死切入本课。

刚上课我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谁能谈一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民主政体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在人民手中”“民主政体很好,可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民主政体有利于穷人参政议政”“雅典民主政治的很多民主的尝试对我们今天产生深远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也培养了许多演讲人才,造就了雅典辉煌灿烂的文明”。认真听完学生们的回答我发现学生们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不全面,仅停留在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面。因为一提到民主,同学们就提前预设民主政治很好。我想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复习旧知处设问,就是为了激活学生学习新课所需的关键性的原有经验,为学习新课清除障碍,使学生的学习容易与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产生联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易于建构知识。针对学生们的回答,我打算从学生们熟悉的问题切入。我问:“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知道,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三大贤人之一。”我继续问学生:“你们知道苏格拉底怎么死的吗?”有的学生说:“他是被毒死的。”我继续追问:“苏格拉底是被谁毒死的?”学生们面面相觑,我观察到学生们的兴致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我告诉他们,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治之下的民众法庭宣判死刑的。同学们已经急不可待了,纷纷问:“老师,他因为什么被判处死刑?”我说:“同学们,我们今天都来当法庭的旁听人员,我们听听苏格拉底因为什么罪被起诉?因为什么原因被判死刑?苏格拉底罪当致死吗?”

我简单介绍了苏格拉底的生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二十岁时师从哲学家,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但他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成为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他喜欢在公共场合同各方面的人,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经常抨击时弊并且发表自己独到的政见。30岁左右做过社会道德教师。40岁左右参加保卫雅典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战英勇,成为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

公元前399年,莫勒图斯(Meletus)代表诗人、阿努图斯(Anytus)代表匠人和政治家、卢孔(Lycon)代表演说家共同对苏格拉底提出了指控,在规定的地点贴出一张状子,控告苏格拉底的第一条罪行是:信奉异端邪说,第二条是腐蚀青年人的心灵,并提议判他死刑。民众法庭接到上诉就开庭受理了苏格拉底案。雅典的民众法庭有严格的规定,民众法庭成员共计501人,由年满30岁公民自愿报名,抽签、随机选出,任期一年。审判程序包括两轮投票,第一轮决定被告是否有罪;有罪第二轮投票决定如何量刑,正反票相等按有利于被告的方式产生。审判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我问同学们:“老师讲到这里你们觉得民众法庭有问题吗?”同学们说:“没有问题呀!挺合理的,挺公正。”我继续问:“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你们觉得苏格拉底的罪名有没有犯罪事实?”学生回答:“没有,他其实就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他并没有危害别人。”我继续追问:“苏格拉底的审判,从程序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悖论在于,既然民主制度是好的,苏格拉底也是善的,为何通过正当的民主程序,会产生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坏的结果?”同学们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我决定展示苏格拉底庭审现场的史料,包括罪名、苏格拉底的辩护。

公诉人列举罪状:

1、苏格拉底败坏青年道德,把他的学生克里底亚等人变成罪犯和暴徒,给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

2、苏格拉底“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新神”。

3、苏格拉底反对现行制度,他说:“用抽签法选举公职人员是愚蠢可笑的”。

苏格拉底的辩论:

1、在克里底亚统治时期,有一天他把我叫到圆顶厅,命令我们把莱昂捉起来处死。我认为他这样做是不正当,所以那四个人去了,我却回家了,如果不是他们很快被推翻,我可能为了此事会被处死。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篇》

2、用豆子拈阄的方法来推选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 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方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或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情上如果做错的话, 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3、我们何必如此关注大众的意见?最富理性的人的意见更值得考虑……我们此刻所关注的是非、善恶、荣辱等问题,是应当倾听大众的意见,还是该敬畏一个对这些事务在行的人的意见过于所有其他的人?

——克力同,P99、P103

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史料,你怎么认识苏格拉底的罪名和他的辩论?”一组代表回答:“我认为苏格拉底并没有犯罪事实,雅典既然是民主政体应该可以接受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二组代表回答:“我认为苏格拉底辩论的很有道理,政治就应该让懂政治的人来干”。我继续引导学生们,苏格拉底对城邦的那些言论是哲人的理性思考的结果,但是结果却是被判处死刑。说明当时民众法庭的成员缺乏理性的思考。在这里我详细分析了民众法庭的成员组成。501名公民组成的民众法庭没有设立法官,只设立主持人,负责组织审判和维持秩序。判决权完全取决于陪审员,这些陪审员没有必备的法律知识,不懂如何按法律思维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他们在法庭上考虑的不是法律规则而是苏格拉底和他们的利害关系,苏格拉底与自己的关系怎样,苏格拉底说不懂政治的人不配管理政治,这会不会威胁到自身的利益。民主的司法变成了个人意志,一年的任期太短根本培养不出来一个合格的法官,临时性的决定使得他们在审理之前不可能对案件进行调查,对于案件也不可能有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更不可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没有专业法律知识,没有足够时间调查,没有专业的法律思维。这些法官在判决时只是依靠双方在法庭上的辩论及个人好恶或一时的情绪,这就容易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

我们来看看审判当天究竟发生什么事?苏格拉底的这番话,引来陪审团全场哗然。一轮投票,苏格拉底以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然后,原告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却说自己无罪,法庭应发给他执委会免费就餐券作为判决书。他嘲讽陪审员,批评雅典民主,因为罚款而讨价还价。苏格拉底彻底激怒了陪审团。第二轮投票,苏格拉底以360票对140票被判处死刑。80名第一轮判他无罪的陪审员转而投票判他死刑。基于前面的讲述,在这一个环节我还是组织学生小组谈论三个问题:1、苏格拉底因为信仰和言论被判死刑,在雅典民主政治时期民主政体和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2、苏格拉底认识到直接民主的弊端,发表了一些批评直接民主政治的言论,陪审团认为这些言论影响到城邦的稳定判处其死刑,那城邦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什么?3、第一轮有80人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第二轮这80人却认定他为死刑,仅仅因为苏格拉底的言论让他们讨厌,那民主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三组学生代表回答:“民主凌驾于自由之上。”四组学生代表回答:“城邦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五组学生代表回答:“民主容易扭曲法律的正义性。”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同学们认识到民众法庭的程序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审判员身上,进而意识到直接民主的局限性。直接民主忽视了参政者的素质容易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通过史料的解读学生们从苏格拉底审判的过程中也感受到雅典的民主和我们今天民主的不同:今天的民主政体保护公民的个人自由,而雅典的民主政体不保障公民的个人自由。今天的民主政体是维护法律的公正,雅典的民主政体扭曲了法律的公正性。今天的民主政治是精英民主,让懂政治的人去管理政治。雅典的民主是直接民主忽视了参政者的素质。我在课前导学案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史料教学,学生们借助史料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疑惑,还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桥梁和纽带,是历史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说史料》中说:“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本节课,上课期间我就观察到学生们学习兴致特别高,我思考是因为我提的问题与学生们之前的认知产生碰撞,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加之,我提供了苏格拉底审判的过程的史料。学生有了探索的素材,学生通过真实的史料,了解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全面认识和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及局限性。通过史料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学生还学会了运用史料解释历史事件。同时了解了历史学科也是非常严谨的学科,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通过本节课的授课,我最大的收获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往总是不敢放手,认为学生的课堂讨论就是趁机说话。其实不然,学生说话说明讨论的问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或者是没有提供让孩子们讨论的素材。干巴巴讨论的结果就是不知道该讨论什么就开始说话。本节课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加之丰富的史料给了学生探究的素材。学生们热情持续到本节课结束,下课还在持续讨论。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针对历史问题提供的史料过于单一,预设性过强,所有的史料都是围绕我的预设进行。我对史料的开发和处理的技巧不熟练,不能从多个角度开发和处理史料。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广泛涉猎各种史料、开发各种史料。平时可以将收集到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放入自己的博客或空间中,以方便自己随时取用和供他人借鉴。同时要加强对史料的使用,引导学生阅读、讨论、质疑史料,提高史料教学的能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此为鉴,更科学的使用史料教学。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