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闻7月4日电(王小军 宋良壁)清风拂柳、麦穗摇曳。初夏时节,放眼昌吉,处处田野一望无垠,丰收在望。
近年来,新疆昌吉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凝心聚力,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描绘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口袋鼓囊囊
最近昌吉市榆树沟镇榆树沟村村民都很开心,因为合作社兑现了今年的土地出让金。“领到了53500元,准备再买一些幼羔育肥。”村民赛买提·莫合买提家有4口人33亩土地,平时圈养了100头育肥羊,年收入8万多元左右。“争取年收入超过10万元,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赛买提·莫合买提说。
为促进增收致富,合作社将村民土地以入股方式集中起来向社会竞标。“85户股东村民,入股耕地9500亩,按每亩地1600元收益,合作社一次性兑付了1520万元。”榆树沟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马忠良说。
榆树沟镇2022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5065元,在依托毗邻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缘优势,带领各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各族农牧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民族团结、移风易俗蔚然成风。”榆树沟镇党委书记摆小林说。
为助力乡村振兴,昌吉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三工镇庙工村依靠传统种植,村民收入不高。今年年初,当地制种龙头企业新疆九圣禾种业公司帮助庙工村确立了“培育良种丰产增收”的发展新路子。“具体就是围绕帮助培育壮大制种产业、稳就业带创业、培养合作社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集中发力。”公司党委书记舍亚辉说
说干就干,公司举办制种作物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村里整合1200亩土地作为制种小麦玉米示范田。“对我们村来说,围绕制种作物谋增收,算是找对了路子。”庙工村党支部书记魁永仁说。
昌吉市是国家级制种大县,2022年全市制种作物面积13万亩,种子年交易额达50亿元,种植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与此同时,昌吉市以产业发展助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现代畜牧产业园扩容增效,伊利优然牧业、蒙牛现代牧业一期建成投产,昌吉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水产业稳定发展,渔业产量占全疆总产量10%以上,总产值突破1.8亿元。农产品拓渠道和树品牌并进,昌吉葫芦籽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新增绿色产品认证16个。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增至6家,自治区级增至25家,为农牧民致富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神亮堂堂
水果糖撒向空中,甜蜜留在心里。这边老人用传统祝福方式,向人群抛洒糖果。那边阿肯三人组合弹唱冬不拉,不纯正的闽南语演唱的《爱拼才会赢》,伴随着各族村民即兴跳起的哈萨克民族舞“黑走马”,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定居10年来,村民生活变化多。5月18日,在昌吉市庙尔沟乡和谐二村,村民载歌载舞庆祝建村定居10周年。“现在生活太好了,这在以前都不敢想。中华民族一家亲,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今年68岁的村民赛力克·木力克说。
10年前,和谐二村村民逐水草而居,家园随季节移动。子女就学、老人就医困难重重。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昌吉市高度重视,福建省泉州市援疆指挥部倾力解囊,修路挖渠,美丽新村拔地而起,由此牧民变村民。“既要定的住,更要能致富,既要口袋鼓囊囊,更要精神亮堂堂。”昌吉市委副书记、福建省第九批援疆泉州前方指挥部指挥长蒋文强说。
从2011年到2022年,幼儿园、卫生院、文化活动中心、手工艺品刺绣基地,一批批援疆干部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帮扶资金,用心用情接力续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幸福答卷。逢年过节,贴春联、挂灯笼、吃饺子、放鞭炮,你来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粽子,各族村民团结互助。“如今的和谐二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村党支部书记朱曼·哈加合买提说。
乡村振兴,思想先行。昌吉市于细微处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工程”,注重把中华元素、中华文化符号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积极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依托全覆盖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点多面广、灵活多样的“石榴籽”微宣讲、微实践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打造文化润疆精品力作《天山兄弟情》,传承发展社火、剪纸、刺绣、皮影、哈萨克骨雕等非遗品牌,各族群众“远则观之,近则感之”,厚植了家国情怀、增强了“五个认同”。
颜值顶呱呱
风景如画十三户,美丽乡村入眼来。走进素有“昌吉小江南”之称的六工镇十三户村,条条柏油巷道宽阔整洁,幢幢黄墙红顶的二层别墅绿叶掩映,精致小院鲜花盛开,串串翠绿葡萄挂满枝头,菜园里辣椒、茄子、黄瓜等应季蔬菜长势喜人。漫步村内感受最大的就是绿意盎然,空气湿润。村民池永霞自豪地说:“空气湿润是因为村子周围鱼塘遍布、千亩油菜和艾草环绕,平时我们化妆品都不怎么用。”
夜幕降临,微风习习。晚饭后村民三五成群在绿树环绕的村文化广场,含饴弄孙,聊家常、跳广场舞,悠然自得。正在健身的72岁黄配金老人说,“村里建的老年互助幸福院,让我们安享晚年,这么好的日子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过上。”
十三户村有村民563户、1649人,居住着汉族、回族、维吾尔族3个民族,各族村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村两委探索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新模式,整合海威渔业、新疆百年史料收藏馆等优势资源,常年举办油菜花节,推动农旅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擦亮了村民幸福底色,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35万元,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第三批旅游示范重点村等荣誉称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村的金字招牌。”村党总支书记楚保金说。
围绕打造“创建+城乡协调发展样板区”,昌吉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教育、康养”等休闲新业态。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多举措统筹各类资金11.19亿元,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道路、抗震安居、污水治理、安全饮水等54个乡村振兴项目加速推进。文化振兴更具特色,推出《移风易俗树新风》等32个文艺作品,二六工镇幸福村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村规民约村。2022年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01元,高于全疆平均水平。曾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今,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环境美、人气旺、农民富,颜值“风景这边独好”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口碑响当当
“太感谢了,我们的辛苦钱终于要回来了。”6月8日,三工镇农民杨升杰等人将一面印有“人民卫士 一心为民”的锦旗送到三工派出所,感谢民警帮助他们要回了拖欠的工资。这是派出所建所以来收到的第238面锦旗。每面锦旗后面都有一个“为民解忧、护佑平安”的动人故事。
三工镇地处城乡结合部,群众对平安服务的需求更为多元和迫切。派出所干警不畏严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平安幸福”指数。今年5月31日,三工派出所被命名为第二批自治区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些锦旗承载着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期待,激励我们进一步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各族群众心坎上。”三工派出所所长魏锋说。
“再仔细检查一下,务必万无一失。”6月14日,昌吉市城市管理局驻榆树沟镇榆树沟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韩勇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对村里滴灌蓄水池刚安装好的防护围栏再次查验。
暑期临近,为未雨绸缪,杜绝暑假期间孩子玩水不慎溺亡悲剧的发生,工作队员担当起“护花使者”角色,对村里四个滴灌蓄水池全部安装了共计1300米的防护栅栏和防护网,悬挂安全警示牌80块,还通过入户走访和利用村广播、村民微信群进行防溺水安全宣传。“他们想的很周到,娃娃们在外面玩也放心了,工作队亚克西!”村民司马义·买买提说。
乡村振兴以人民为中心。昌吉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挖掘地域风情,保留乡土味道、塑造美丽田园风貌,各民族你来我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聚拢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以民生工程为切入点,突出解决好就学、就业、就医、安居、出行等实际问题,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转化为各民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同时输血造血并举,帮助村“两委”理发展思路,定增收计划,引导村“两委”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昌吉市先后获2022年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