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种植技术视频_山东竹荪种植技术_种植山东竹荪技术视频

天麻,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其原植物天麻是一种特殊的异养型植物,在其种子萌发和营养生长阶段均离不开以木材为营养来源的伴生菌。这种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天麻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林木资源的高消耗、低利用率等问题,显著影响了天麻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本专题系列重点结合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特点,提出了天麻种植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思路与建议;并结合生产实践,进一步探索了冬荪菌循环利用天麻旧菌材的机理;最后,基于“天麻-冬荪循环种植”这一成功案例的技术要点,初步筛选6种可潜在利用天麻旧菌材的大宗食用菌菌种。这些工作将为实现天麻绿色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竹荪种植技术视频_种植山东竹荪技术视频_山东竹荪种植技术

天麻种植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江维克1,张进强1,郭兰萍2∗,杨野3,肖承鸿1,袁青松1,王晓4,周涛1∗

(1.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北京 100700; 3.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昆明 650031; 4.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天麻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林木资源的高消耗、低利用率,显著影响了天麻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该文基于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特点,分析天麻种植产业在生态化道路上所要解决的菌材浪费、栽培模式单一、连作障碍和病害频发、生态结构稳定性差等问题,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天麻种植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思路与建议:要满足生态、环保、无公害;选择产药材高品质的生境;践行病虫害的综合绿色防控;升级产业结构,实现效益最大化;健全野生天麻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机制;开展“ 拟境栽培”,提高药材品质;科学规划菌材资源,缓解林业压力;开发旧菌材循环利用新途径,提高菌材利用率;以多样性栽培模式替代单作栽培,提高生态结构的稳定性。旨在为指导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麻; 生态种植; 拟境栽培; 道地品质; 高质量发展

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大背景下,中药材产业在近二十年得到迅速发展。但中药材仿大农业的模式种植,过分追求产量和长期集约化种植导致的连作障碍、病虫害加重和农药残留等问题,影响到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临床用药的安 全与疗效难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讲话时指出要“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表明中药材的种植产业必须要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序生产。

中药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干燥块茎,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历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自1957 年在陕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开展天麻的人工栽培,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当前,天麻种植模式正处于从集约化、规模化向生态化、规范化的转型阶段。因天麻为特殊的异养型植物,天麻种植产业在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总结中药材生态种植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天麻种植产业在生态化道路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天麻生态种植技术体系的构建策略,为实现天麻绿色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1中药材生态种植的指导思想

1. 1 要满足生态、环保、无公害

在中药材野生资源开发和种植过程中,应本着“ 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的原则,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 理论) 的生态发展理念,科学规划,追求生态平衡,杜绝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及生长调节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逐步建立起立体生态农业,走向良性的生态循环利用道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使中药材种植产业走上“ 绿色发展” 之路。

1. 2 要符合药材高品质的生境要求

野生药材通常有一定的产地分布和特定的生长环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长规律及道地特征。“ 大水、大肥、大农药” 的生产模式并不利于中药材品质的形成。因此,在中药材种植时,要充分遵循药材的道地性区域和利用生态优势,尽可能地模拟中药材的野生立地环境来开展中药材种植,实现各层次时空生态位对光、气、热、水、肥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增加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利用“ 逆境效应” 提高药材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保证药材品质,形成“ 人种天养” 的生态和谐新局面。

1. 3 要践行病虫害的综合绿色防控

维持栽培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立体性,有利于提高药材品质、减小连作障碍。群落及生态系统自动平衡能力随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增长。通过合理布局,增加种植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各种生物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传递形成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生态平衡,中药材面临各种互作和环境胁迫,增强自身的免疫 力和抵抗力,结合适当的手段实现病虫草害的绿色综合防控。

1.4 要协调产业结构,实现效益最大化

将中药材种植与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将景观效果好、水土保持作用 大、经济收益高的中药材品种在风景保护区进行种植试验示范,建设“ 乔木+灌木+草本” 的药用植物多样性立体生态体系,打造一条集旅游观赏、药材生产、医疗养生、水土保护于一体的产业链,从而达到提高土地产出率、减少水土流失、增 加旅游区景观效果的目标。

2 天麻种植产业在生态化道路上面临的挑战

2.1 野生天麻资源亟待保护

天麻生长离不开萌发菌、蜜环菌和菌材,使野生天麻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限制了野生天麻资源的再生能力。近年来,在高利润的驱使下,野生天麻资源被无序采挖,作为稀缺药材高价销售;部分天麻种植户也频繁采集野生天麻为种源繁殖材料,萌发菌、蜜环菌也被批量采集用于菌种生产,使野生天麻资源濒临灭绝。天麻已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野生资源的减少导致天麻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天麻种质资源保护形势已越趋严峻。

2. 2 栽培模式单一,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各天麻产区以“ 两菌一种” 为核心衍生出多种天麻种植技术,如大棚栽培、箱栽、袋栽、覆膜栽培、无土栽培、田栽、仿野生栽培等。其中,大棚栽培、箱栽、袋栽、覆膜栽培、无土栽培等技术推广规模较小,所用的遮阳网、塑料大棚、泡沫箱、覆膜等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同时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当前主要以田栽和林下仿野生栽培为主。从栽培模式上来看,普遍以单作栽培为主,天麻种植量大,易于田间管理,但需频繁换地,土地利用率极低。林下单作天麻时,换地整地时需清除过密的杂树、杂草,易引发水土流失;田栽天麻采用河沙、山砂或新土为基质,基质使用 1 次后就需更换,既增加了成本,丢弃的基质又会造成其他生态破坏。由此可见,单作栽培模式下,生态破坏严重,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2. 3 缺乏科学规划,随意发展天麻种植产业

道地药材品质的形成与其生长环境紧密相关。不同类型天麻对气候、海拔、伴生植物等要求特殊,乌天麻、绿天麻适宜在较高海拔、凉爽湿润的灌木林下,红天麻、黄天麻适宜在海拔较低的湿润阔叶灌丛。研究发现,天麻在不同栽培适宜区之间呈现出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进一步体现了地理分布、环境条件的差异是导致天麻遗传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海拔、地势、气温、水分和土壤是影响其生长及品质的关键因素。但是,部分地区为实现经济增长,缺乏产地适宜区区划的科学指导,随意发展天麻种植产业,为实现产量的突破,加大了人 工干预的力度,导致药材品质下降。

2. 4 菌材资源的供需规划不足,造成森林资源与天麻种植的矛盾

天麻属于异养型高等植物,种植技术的关键是培育好“ 两菌”( 萌发菌和蜜环菌) 和“ 一种” ( 麻种),萌发菌和蜜环菌均为木腐真菌,主要以分解木材获取营养。因此,种植天麻需要砍伐树木作为菌材,为蜜环菌的生长提供营养源。常用的树木主要是青冈、桦稿和毛栗等,但这样的树种种类较少,且生长缓慢,抚育周期较长,原材料就成了天麻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按《天麻生产技术规程》计算,种植1亩(1亩≈667m2)天麻需要15t左右的菌材。各产业天麻栽培都过于集中,菌材用量大大超过当地林木的生产量,由于没有科学规划和合理发展,逐渐产生了毁林栽麻的现象,森林资源保护与天麻种植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2. 5 旧菌材缺乏资源再利用引导,资源浪费严重

菌材利用不充分是目前天麻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种植天麻时,农户为提高产量,只选用直径在 10cm以上的菌材, 约有 40%的小材被浪费。据调查,在天麻生产期蜜环菌通常无法充分消耗菌材,但是,若将旧菌材再用于种植天麻时,常会导致天麻出现种性退化、抗性减弱、品质变差、产量下降,甚至绝收等现象,因此,生产上常将旧菌材当作废弃物随意丢弃。据统计,我国每年种植天麻后产生的旧菌材高达148万 m3,不仅造成林木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制约着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天麻生态种植产业的发展建议

3.1健全野生天麻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机制

丰富的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是保证天麻种源、特色天麻的基础,保护好天麻野生资源也是克服天麻种性退化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强天麻野生资源保护,对麻农进行野生天麻资源重要性的普及教育,加强在各种传媒上进行宣传。鼓励开展天麻的保育遗传学、保护生物学、野生抚育等研究,建立野生天麻 自然保护区,制定野生天麻规范化管理制度,严厉打击滥采滥挖、破坏资源行为。同时,鼓励科研院所开展天麻野生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和评价,建立天麻及其伴生菌的种质资源库及基因库,保护好天麻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天麻良种选育、提纯复壮等奠定基础。

3. 2开展“拟境栽培”,提高药材品质

“拟境栽培”是指尽可能地模拟中药材的野生立地环境来开展中药材种植,是保证道地药材品质的重要技术手段。林下仿野生种植是天麻实现“ 拟境栽培” 的主要方式之一,该模式根据天麻喜阴、喜湿、忌旱、忌涝等特点,将天麻种植在坡度缓、湿度大、遮阴度高、土壤肥沃的阔叶林下。这种种植模式不占耕地,在不适宜种植庄稼的荒地、林下地均可种植,适宜于在耕地少、林地多的省份推广种植。与野生天麻相比,仿野生栽培天麻可人为地为天麻创造优越的生长环境,使蜜环菌旺盛生长从而为天麻提供丰富的营养,缩短了天麻生产周期,保证了天麻稳定的产量及品质,最大限度、科学合理地配置林地资源。以“ 拟境栽培” 为核心的天麻生态种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增加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推广林下天麻仿野生种植时,应以产地适宜区区划为指导,以保证天麻药材的道地品质。

3. 3科学规划菌材资源,提倡科学使用菌材,缓解林业压力

针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各天麻主要产区政府应成立天麻产业发展的协调组织或机构,加强统筹领导,天麻产业主管部门与当地林业部门联动,出台“ 林-麻” 配套种植的相关政策,引导农户和企业形成“ 要种麻,先种林” 的环保观念,大力提倡人工植树造林、抚育林地。研究显示,在天麻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菌材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在生产种麻时,仅需要木质疏松、生长快的速效菌材;而在生产商品麻时,则需要木质坚实耐腐、生长缓慢的长效菌材。推广菌材的分级分类使用,长效树种和速生树种搭配使用;树枝、树杈等小菌材具备接菌快、营养消耗也快的特点,在天麻栽培时可填充于大菌材之间,帮助蜜环菌迅速生长;与园林绿化部门或果园负责人签订树枝回收协议,收集修剪的枝条。

注重长效树种和速效树种的培育,可按年度计划培育生长速度较慢,木质坚实耐腐,且树皮粗、不易脱落的栓皮栎、麻栎、槲栎、青冈等长效树种和生长速度较快,木质较为疏松 的杨树、樱桃、水冬瓜等速生树种。统筹规划好“ 林-麻” 间的供需关系,有计划地采取分片区砍伐、间伐和边种树边砍伐等方式,加强森林保护。此外,加快替代菌材的研发,以更科学、更环保的方式来缓解林业资源的压力。

3. 4 开发旧菌材循环利用新途径,提高菌材利用率

在采收箭麻后,将旧菌材回收,清除菌索,晾晒杀菌后,可用来种植冬荪、竹荪等食用菌,形成“ 天麻-竹荪、冬荪轮作栽培” 模式;将旧菌棒粉碎,灭菌之后制作成菌包,用于各类食用菌/ 工业菌的菌种生产;将旧菌棒粉碎压缩成块,可供应小型锅炉取暖;旧菌棒经过发酵处理后可做有机肥,作为经济作物的栽培基质,从而实现多途径的旧菌材循环利用。

3. 5 以多样性栽培模式替代单一种植,提高生态结构稳定性

针对天麻单一种植所致的生态结构稳定性差、种植风险高等问题,建议运用生态循环利用的多样性栽培模式,将天麻与其他作物搭配种植,主要包括间作、轮作和套作。这类种植模式可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和物质能量,提高土地、木材 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保持土壤生态平衡。如张进强等将天麻旧菌材用于生产菌种或栽培冬荪、竹荪、猪苓等食药用菌,形成“ 林-麻” 配套种植、“ 麻-菌” 轮作、“ 林-麻-菌” 立体种植、“ 因材施种” 的菌材分类种植等循环利用技术;杨靖春等将人参与天麻轮作,发现老参土轮作天麻后,蜜环菌及天麻生长良好,同时能够增加人参土壤中的微生物总量和生物活性;孙志蓉等发明了一种猪苓与天麻套种的栽培方法,能够不与农作物争地,节省人工, 充分利用杂灌林间枯枝落叶、林下闲置土地、蜜环菌等资源;杨长群等、徐书博等在核桃林及板栗中间作套种天麻, 使双方互相促进生长,既扩大了复种指数,合理利用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林地收入。由此可见,在天麻栽培时采用多样性栽培模式,既丰富了产业结构、兼顾长短利益,也增加土地附加值,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

4 展望

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冲突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 两山” 重要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观,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观念。天麻的栽培涉及“ 两菌一种” 的生产和菌材的使用,生态种植是天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天麻生态种植创新模式时,需要科学布局与规划,从种质资源保护、拟境栽培、林木( 菌材) 资源规划和以“ 麻-菌” 轮作、“ 林- 麻-菌” 立体种植,以及天麻产业与康养、旅游等产业结合等多个方面结合,形成一套天麻生态种植技术体系,使天麻种植产业生态系统更具稳定性,最终确保环境和中药材的优质安全。

践行“两山”理论,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方式。2020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力解决了发展林下经济面临的用地约束、支撑不足等问题,为各省出台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意见及办法提供了政策空间。开展林下“拟境栽培”天麻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契合了我国农业用地普遍紧张、国家严控耕地“非粮化”、将适宜林下发展的产业转移到空间广阔的林地上的大背景,在林地进行“麻-菌”轮作、“林-麻-菌”立体种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全面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种植山东竹荪技术视频_山东竹荪种植技术_竹荪种植技术视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