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蟾蜍、蜈蚣、土元、乌龟等看似其貌不扬,却是珍贵的中药材。温江几个年轻人瞅准这个投入少、收益大的养殖行业,在万春镇红星村建立了该区首个特种养殖基地。他们还在当地发展联营养殖户,免费赠送技术,产品不限量按照市场价回收。目前,已有8家农户尝到了特种养殖的甜头。昨日记者从温江区科技局得知,他们有意在养殖基地建温江特种养殖培训基地,将特种养殖推向产业化,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三人合伙创业 搞起特种养殖
谈到和特种养殖的结缘,基地的带头人之一税文贵还记忆犹新。前些年,税文贵在云南做水产生意时,看到当地人人工养殖蟾蜍。在查阅专业书籍后,他得知蟾蜍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蟾酥、蟾衣都是珍贵的中药材。
“在温江老家的田地里,蟾蜍随处可见。不如回家乡办个养殖基地。”税文贵很快付诸行动,并找到同村的另一个投资伙伴郭建文和技术人员郭维兵,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三人行”——郭建文负责培殖幼虫,郭维兵负责技术,税文贵负责销售。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努力,三人终于研究和总结出一套蟾蜍自然脱衣的新技术:蟾蜍脱皮无需人工守候,整衣率高,1只蟾蜍每隔20天就能脱一张完整的蟾衣。
在销售过程中,税文贵又了解到蜈蚣、土元等也是收益很高的药材,于是,基地里又引进了蜈蚣、土元、黄粉虫、乌龟等近十个品种。顿时,养殖基地成了“恐怖动物园”。
养殖场内 组成生态循环链
记者在养殖基地看到,数千只蟾蜍匍匐在饲养房里,令人咋舌。据基地技术人员介绍,目前正是蟾蜍繁殖的高峰时期,产出的小蝌蚪都已被安置到专门的生长区域。
养殖基地并不是想象中规模化的养殖厂房,而是花木地里养蟾蜍,闲置房里养蜈蚣、黄粉虫、土元,池塘里养乌龟。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养殖基地简直就是一个生态循环系统,比如,黄粉虫可以作为蟾蜍的食物,黄粉虫的粪便还可以作为猪的食物……
据税文贵称,特种养殖的经济效益十分高,“一张蟾衣能卖上20至30元,一条蜈蚣能卖上好几元,批量养殖起来,比养鸭、养鸡收入好得多。”他表示,基地与某制药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产品一点也不愁销路。对于区科技局要在基地搞培训的想法,税文贵表示欢迎。
温新 本报记者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