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辑录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与其弟子及友人之间的对话、书信而成的中华传统哲学经典。该书通过王阳明先生的言传身教全面再现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反映了心学的核心观点。

梁漱溟说过,人生在世,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关系。李叔同曾经总结到,人的一生要过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当哲人们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和生命体验简化为深刻而又简约的隽永之词时,我们能感受到他们“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哲思高度和人生境界。但寻常如你我者,并不是“生知安行”的人,绝大多数人要“学知利行”,甚至是“困知勉行”,这就需要一本智慧之书来启迪我们思考、鞭策我们成长。《传习录》正是一本解答生活疑惑、平复生命情绪的好书。

《传习录》一书,告诉了我们探究事物本真的方向——从自心上去探究天理,学会与外界对话。大千世界,纷杂的现象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困扰。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探求事物的本真要超越具体现象,要穷尽天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天理就是至善的人心。

他也认同“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但认为求真的根本并不在解读万事万物,而是要通过万事万物的现象反映出“至善是心之本体”这一实质。正如他和爱徒徐爱的对话中,徒弟疑惑询问道:“侍奉父亲是孝顺、与朋友交往是诚信、治理国家是仁义,具体的事有许多道理,恐怕不全面研究是不能掌握究竟的。”而王阳明却认为,孝、信、仁的道理全在心里:“心即理,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诚如阳明先生所言,最佳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内心。遇到迷茫困扰时,不妨回想阳明先生的教诲,听从内心深处至真至善的声音。

《传习录》一书,启示了我们如何平复生命的情绪——知行合一以致良知,学会与心灵对话。阳明心学伟大之处,就在于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致良知的信心。他说“人人皆可为圣人”,启示我们“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传习录》更给出了我们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手段——“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告诉我们要在生活细节中打磨心性。而这种心性的打磨是不畏过往、不思将来、安在当下的打磨,是在知行合一中探究心的至善——正如老师书中教诲学生:“立志下功夫,如种树然。只管栽培浇灌,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心学与《传习录》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我想,它留给我们的是对人性真善美的信心——“人人皆可尧舜”。正因这种美好的信念,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前行的力量和方向,在格物、诚意中悟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正因这种美好的信念让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人生道路上。因为心的至善,让我们明白“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连银行 彭晓辉 || 责任编辑 陈斯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